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利也。”(《明史·河渠志》)

潘叔正的上奏與成祖的心思不謀而合,建議遂被朝廷採納,永樂帝朱棣派工部尚書宋禮赴山東主持會通河的治理:

“卿親赴山東,與侍郎金純、都督周長一起,瀹渫拓寬會通河,暢通河運。” (《明史·河渠志》)

宋禮,字大本,河南永寧人。這位河南籍的工部尚書一行領皇命來到山東,立即被會通河水源不足、地勢高低懸殊等一系列棘手的難題困擾住了。

山東自古缺水,唯有汶上彙集了眾多泉水可供利用。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代開會通河時,征服南旺水脊,於汶河上罡城壩分引汶水水量的2/3經光水至濟寧入會通河南北分水,使航運成為可能。然而,濟寧不是運河的最高點,分水不暢,水源處理顯然不當。又,岸窄水淺,堤岸崩塌,河道淤塞。顯然,會通河航道不暢的癥結在於水源不足。如果不能開闢新的水源,會通河病症難以根除。

新的水源在哪裡?

怎樣開闢?

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元代開鑿會通河不斷淤塞的覆轍?

明成祖給了宋禮“暢通運河”的旨意,但並沒有給他解決問題的方案。宋禮領著25萬人的疏竣隊伍,在會通河工地空待了幾個月,未見成效。

愁眉終日不展的宋禮團團急得轉。

好計策在屋子裡是轉不出來的,它只存在於現實的考察研究之中,智慧和偉力存在於民間。

宋禮脫下峨冠博帶的官服,著藍布長衫,戴一頂葦蓆編成的草帽,攜一隨從,開始微服私訪,希望在私訪中尋獲到破解難題的良方妙策。

。 想看書來

“功漕神”(2)

那天,宋禮路經汶上縣彩山。

眼前的彩山,令宋禮一喜:巖下的蔭處和山溪的旁邊長滿了薇蕨和其它鳳尾草。紅、黃、藍、紫的小草綴在綠茵上頭。空中的雲雀,林中的群鶯,放開它們亮喉,歡快地啼鳴。輕風把它們的聲音擠成一片,分送給山中各樣有耳無耳的生物。山花聽得入神,禁不住落下幾滴粉淚,一片一片地凝在地上。小草聽得大醉,和著啼鳴的節拍,一會倒,一會起,沒有鎮定的時候……這使宋禮連綿陰雨似的心境,豁然開朗了許多。

彩山之陽,宋禮看見一位牽牛的長者,他牽著的牛背上,臥著一個孩童。不知為什麼,此時,宋禮特別想找個聊聊。他和隨從向這位長者走去。

“老人家,牧牛啊?”宋禮和藹地打招呼。

“牧牛。”長者友好地回應。

“坐下歇會吧。”

“累不著,牧牛也等於歇著。”

長者嘴上這樣應著,把手中的牛繩扔給牛背上的孩子,向宋禮迎了過來。

他們就坡坐下,聊了起來。

後來發生的事證明,宋禮的微服私訪,彩山之陽的這次閒聊,改寫了會通河,不,不止是會通河,而是整個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命運。京杭大運河最輝煌的章節,就從眼前的這次閒聊描就。

眼前的長者,中等身材,地道的莊稼人裝束。兩道濃眉活像兩把掃帚,下面眼睛很大,大得就像他牽著的那頭水牛的眼睛,眼光裡充滿了憨厚和純樸。臉色經陽光曬成了古銅色,凝神不動時,你會認為是一尊青銅像。一見,就覺得他是位飽經風霜、大有經歷的人。“老人家,我很羨慕你,面對山花綠樹,不像我,憂心難遣啊!”

“喔,因為什麼這樣憂心呢?”

“因為河。”

“喔?因為河?”一聽說是因為河,長者的興致陡增。他立馬起來,坐近了宋禮。

“是。是因為河。會通河不暢,難在水源。左思右想,不得要領。為此憂心不已。”

“為這個啊。你可以去找找此地叫白英的一位老人,他可能會給你一些有用的建議。”說完,長者起身,牽起不遠處的牛,任宋禮“你停停,你停停”地叫他,他頭也不回地離去了。

明代編賦役黃冊,以鄰近的110戶為十里,推人口多、糧食多的10戶為里長,每年輪流一戶;同時,再推出一位年高德邵、見多識廣的人為“老人”,負責調解民間事務、處理民間爭訟,就是由鄉村百姓公舉出來、協助地方政府進行行政管理的長者。白英,位元組之,就是這樣的“老人”。因為他是汶上縣人,史稱“汶上老人。”

白英雖居鄉村,但可不是一般的“閭里老人。長年參加治水工程,培養出了他正天下水利的志向。幾十年裡,白英不辭辛苦,跑遍了汶水上游、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