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塊一塊加以壘築,構成壩體。起初,民工們用石灰粘接石與石之間的縫隙。白英以為這不行。他找到工程“總指揮”宋禮,建議說:

“用石灰勾縫是不行的。石灰經不住水的浸泡,用不了多久就會滲漏。一滲漏,壩體就回坍塌。”

“老人家,那你說該用什麼來勾縫才好呢?”

“當用‘勾縫劑’。”

“勾縫劑?”

“是。就是用糯米漿調和石灰,兌成‘勾縫劑’。用它勾縫壩體才結實,才牢固。”白英回答說。

“好!就這麼辦!”

工部尚書宋禮對白英老人的話深信不疑。他下令從附近數省調集數十萬斤糯米來濟寧。

運載糯米的漕船到達濟寧運河碼頭時,宋禮帶著白英老人登船查驗,看是不是真的糯米,有沒有將其它品種的米充著糯米,影響工程質量。在沒有水泥的明代,“勾縫劑”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從現代壩工技術看,這就是“灌漿防漏。”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功漕神”(4)

在每分鐘流量上千立方米的大汶河主河道上,修築高於河槽4米、全長米的戴村壩,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由於工部尚書宋禮督民工修築有力,歷“二十旬而工成”(光緒《山東通志·運河考》)。

戴村壩成:“水高於壩,漫而西出,漕無溢也;水卑於壩,順流而南,漕無涸也”(戴村壩碑文)。

宋禮徵發來的數十萬民工,一部奮力修築戴村壩,一部按白英劃定的河線疏浚東平境內沙河,“築堰障之,合馬場泊之流,入會通濟運。”“又於汶上、東平、濟寧、沛縣並湖地設水櫃陡門”,“以蓄泉”,“以洩漲”。“復浚賈魯河故道,引黃水至塌場口會汶經徐、呂入淮”(光緒《山東通志·運河考》)。

至永樂十三年(1415),整個會通河工程全面竣工。結果河道加深,“深則能蓄水,而其深三丈”,漕運暢通。

明政府此時徹底地停止海運,專行河運。會通河上再也見不到元代費盡心機構築的“隘閘”和“石則”了,“八百斛之舟迅流無滯”。南北大暢的運河上除漕船之外,商船、民船來往於南北各地,經年累月,“千檣萬艘”。開通的第一年,透過運河輸送到北京的糧食就有646萬2990石。這意味著需要漕船6419只來運送,再算上往返,漕船次數一年在12000只以上穿行於運河之上。杭州與蘇州的錦緞等絲織品,也沿運河而來;從江蘇、浙江兩省每年運載綢緞、天鵝絨、衣服的船舶即在三百艘以上。運河的漕運能力10倍於元王朝,迎來了京杭大運河有史以來的鼎盛時期。

之後,會通河歷經明清兩代450餘年的考驗,始終不廢。迄今數百年過去了,它仍然在發揮著無法估量的經濟、社會會、科學、文化效益。這不能不說是白英這位“汶上老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治水奇蹟。

會通河暢通!

喜訊傳到紫禁城,明成祖龍顏大悅:“傳旨,著工部尚書宋禮攜汶上老人白英即刻晉京覆命,朕要重重地賞他們。”

宋禮攜白英踏上了赴京覆命、覲見皇上的路途。

不料,宋禮一行走到德州桑園時,白英老人突然感到胸口疼痛,接著滿臉虛汗淋漓。

工部尚書宋禮一見,十分焦急,急切地招呼隨從:“快!快!快扶白英老人躺下!”

在宋禮隨從的幫助下,白英老人躺在了船艙裡。不一會,老人雙目緊閉,嘔血數鬥。

淚,立時溢位了宋禮的眼眶。他想到了白英在會通河工地上沒白沒黑忙碌的身影,他想到了白英監督熬製數十萬斤米汁的日一夜夜,他想到白英為他貢獻出的84個字的治水之策……沒有眼前的老人,怎麼會有會通河的大暢?沒有眼前的老人,且無郭守敬之才的我宋禮又怎麼可能立下這不世豐功呢?

想到這些,宋禮用心呼喚:“白英!你醒醒!”

“白英!你醒醒!”宋禮搖著白英老人的胳膊,大聲呼喊著為會通河鞠躬盡瘁的老人。

白英睜開了眼睛。然而,身邊的人全是模糊的影子。他再使勁睜,這才終於看清宋禮的面孔。他用微弱的聲音對宋禮說:“尚書,我得感謝你。是遇到了你,才能實現我這輩子治水的念想,才使我這一生沒有遺憾。”

說著,又吐出幾口血來。

“我不行了。我們是在彩山見的面吧?我喜歡那地方。我死後,請求你把我葬在彩山之陽,以便我視汶水,看戴壩,望三湖……”

“放心吧,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