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部分

這兩種也不錯。有一個朋友,在大陸曾當過省府委員、廳長一類的職務,他狷介得使人有點怕他。 就如我和他坐公共汽車,我替他付了一張公車票,他一定要想辦法下一次替我付回一張。 這種人非常可愛,一毫不苟取,一毫不苟與。 還有一個朋友,抗戰時在某單位工作的廖先生,學問好,道德也好,我非常敬重他。一九四九、五○年,我到了臺北,有一次和他約會,他

450

泰 伯 第 八734

坐汽車到衡陽街和我見了面以後,就下車,和我坐一輛三輪車走。 照他的習慣是走路的,坐三輪車還是依我的習慣。 所以換車,是因為他到衡陽街是公事,和我見面後的活動是私事,就把公家的汽車放回去。他這種不苟取不苟與的精神,我非常佩服。 勝利以後,他奉命到上海接觸金融界,很多金融界的巨頭都在座,而他穿一套舊中山裝,像個鄉巴佬一樣到場,大家都不認識他。他晚年信佛,住在觀音山的戴公祠。廖先生臨死的時候,好像預先知道,早幾天就約一些好朋友當天去吃飯。 飯後洗好澡,穿好衣服,邀朋友們一起和他念佛。念著念著他不念了,不動了,就這樣去了。 這是很妙的。 這位朋友,的確做到了狷介,做官幾十年,就如此清白。 像廖先生臨死時的從容自在,真可算“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

一點沒有牽掛,很坦然,而且早一個星期就知道。 所以道德修養與生死來去,都有關係,“狂而不直”

,有許多人狂,豪邁得很。 但是假狂的人很多,內心不正直,歪曲心腸,這是一個大毛病。“侗而不願”

,看起來笨笨的,好像是很厚道的樣子,但一個人貌似忠厚,而心裡鬼主意蠻多,並不是真正的厚道。“倥倥而不信”

,有許多人自己是空空洞洞的,卻不相信人家,也不相信自己,只是空空洞洞,莫名其妙的作一輩子人。“吾不知之矣”

,孔子說有這三種人,我不知道這個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 這三句話,也就是孔子當時看時代在變亂中,多半是這一類的人:狂而不能直,老實相而內心並不厚道;再加上非常淺薄,淺薄到沒有內容,還不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又不好好求學。 因此孔子很感嘆。 事實上一個亂離的社

451

834論 語 別 裁

會,這都是必然的現象。 我們今天處於這個時代,看到一些人物,也有孔子同樣的感嘆:“吾不知之矣!”這句話很幽默,意思是說實在不知道這部歷史將變成什麼樣子。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這是以正面言論結束上面的話。 孔子說真正為學問而學問,永遠覺得自己還不充實,還要改進。 這句話後來演變成曾國藩他們經常引用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問有個很簡單的原則,停留下來,就是在時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沒有停留在中間的。 這個觀念就是從孔子這句話來的。“學如不及”

,求學問要隨時感覺到不充實。 以這樣努力的精神,還怕原有的學問修養會退失。 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情,懂了一點就心滿意足,結果就是退步。大家要特別注意。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對這句話更須要反省。有時我們看到許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學問事業成就了,往往自認為什麼都對了。 事實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 思想也好,學識也好,一切都要被時代所淘汰。 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終好學不倦,這才叫學問,才不會被淘汰。 我看到幾位中年朋友,的確是值得佩服。 家裡藏書非常多。 他們的年齡,都快到六十歲了,每天公事非常忙,夜間讀書每每到兩三點鐘才睡。因此他們的學識、能力,不斷在進步。所以這一點習慣一定要養成。 依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讀書的習慣養成了,要無書不讀,甚至壞的一面也要懂,懂了不跟他走,那才是真本事。

452

泰 伯 第 八934

三 代 之 治

孔子說了孔門學問中個人的修養,和作人做事的大原則以後,接著是評論中國歷史哲學的一個標準。 儒家在歷史上特別推崇堯、舜、禹三代。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巍巍乎”三個字,大家都知道是崇高、偉大的意思,用白話可以寫到幾十個字的句子,古人三個字就形容出來了,甚而可以只用一個“巍”字,就表達出來了。 這不去管他。 孔子說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這三代是著名的“公天下”。

這種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