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在淮河的北面,發展了以粟稷為主的農業;在淮河的南面,發展了以稻米為主的農業。北面,建築以夯土建築為主;南面,建築以木結構加上草泥糊牆為主。北面,語音以捲舌為主;南面,語音以平舌為主……這種慢慢積累的不同,也就慢慢形成了南北之間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性格。
淮河位於黃河和長江之間,在地理和文化上具有某種延伸性和趨緩性,在很大程度上,它類似北方;而在有些方面,它又類似南方。淮河顯然是兼融的,她能恰到好處地兼顧這一切,在她的流域裡,這一切彼此相生,和諧相處。在很多人看來,淮河流域與黃河一樣,都是中原。當然,這是現在的看法了,現在人們是從生活習慣和風俗上來推斷的,但人們忽略的是,從魏晉開始,中國經濟和文化經歷了一次次重大的轉移,華夏文明的中心不斷東進,也不斷南移。這使得淮河流域的文明和習俗有了很大改變。在此之前,北方的黃河文化與淮河文化是有很大區別的,黃河文化孕育了循規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而淮河文化,出現的卻是思辨極強、智慧極高的老子和莊子,有天問,也有了智性的解答。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黃河流域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正方、正圓、正三角,極為厚重;而流暢的曲線則是淮河以南最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淮河流域在很多時候隸屬楚地,一直與楚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也使得淮河文化一直蘊有溼潤的水性。這些歷史的變故,是我們在考慮這段歷史時,所不能忽略的。
這一條河流承擔的東西太多了,不僅僅是現實本身,還有歷史的、哲學的,以及某種象徵意義上的。這裡的河流,以及兩岸的土地,都是目睹過歷史的風雲變幻與滄海桑田的,也深知世界的暗示與隱喻。當悠久的中華文明只是東方破曉時,在淮河邊,就誕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村”的尉遲寺;而後,大禹帶領著千軍萬馬來到這裡劈山引水,召集諸侯大會;文字的起源在這裡也留下了重要痕跡,現在蚌埠雙墩的刻畫符號,被認定跟文字的起源有著直接關聯……在淮河兩岸,蒹葭蒼蒼的地方,有痴情的女子在水邊顧影自憐,吟誦著華夏古老的國風。在此之後,這片土地甦醒了,春秋有老子、管子的睿智,戰國有莊子的逍遙;秦末漢初,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到了東漢,亳州曹氏詩與劍,竹林賢人慨而慷;當淝水旁的一場大戰塵埃落定之時,環顧四周,時空一片蒼茫……淮河兩岸,在數千年的時光裡,一直是旌旗蔽日、金戈鐵馬的戰場。人來人往,你唱罷之後我登場。政治大戲一直如眼睛蒙著破布的毛驢一樣,拉著碾盤不停地轉來轉去,不僅僅碾在土地之上,也碾在文化和人的身上。受苦受難的永遠是這裡的百姓,他們的身上和臉上,明顯可以看出歲月鐫刻的痕跡,臉上的皺紋如河流一樣深邃。當然,歷史與功名總如塵土一樣,漫漶一陣之後,總得塵埃落定。一場雨飄灑之後,或者一陣風吹拂之後,都悄無聲息地落在了樹葉上,落在了田野裡,落在了鄉間大道上。又一陣風吹起,或者車輪碾過的時候,它們又會迎風起舞。歷史就這樣一直具有迴圈的意義,可以說是消失的,也可以說是隱藏起來的。消失,是指歷史絕不會再現,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以及曾經發生的事件轉瞬即逝,一去不復返;隱藏,則是指它的逝去並不是永遠的,它只是暗中埋伏了起來,埋伏在遺蹟中,埋伏在土地裡,埋伏在字裡行間,埋伏在人們的言談舉止、氣質相貌中……稍有風吹草動,便會起死回生。淮河兩岸,就是這樣,攜帶歷史的古風遺韻,也飄散著傳統的氣息陰霾。
。。
走淮河 三
漢代桑欽所著的《水經》以及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對淮河的發源、流向、支流以及流經的主要地區,都作了十分精細的考察:“淮水出南陽平氏縣(今河南桐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縣。淮水又東逕義陽縣(今河南信陽縣北),東過江夏平春縣北。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淮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淮水又東北流,左會湖水。淮水又東,逕安陽縣(今河南正陽)故城南。淮水又東,得水。又東逕新息縣(今河南息縣)南。淮水又東逕浮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又東過期思縣(今河南淮濱)北。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東過原鹿縣(今安徽阜南一帶)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又東北過廬江安豐(今安徽霍邱西南)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又東北至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西,水、洪水合北注之。又東,潁水從西北流來注之。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往之。淮水又北逕山硤中,謂之硤石(今安徽鳳台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