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淮河 一
秋天是淮河兩岸最好的季節。
滿眼看去,沒有高的山,深的水,它平平整整,一望無際,也一覽無餘。平原上挺拔高大的楊樹幾乎無所不在,它們將村莊包圍著,也散佈在田畦裡。有人的地方,就有楊樹;沒有人的地方,同樣也有楊樹。除了楊樹,高粱如火,玉米似金,它們用大片火紅或者金黃點綴著原野,就像一幅展開的油畫一樣。山寒水瘦,天遙地遠。
土地上的歷史和輝煌,就如同楊樹飄零的葉子,融入泥土又變成泥土;也如同土地裡長出的麥子或者高粱,割了一茬又是一茬。“江淮熟,天下足”,這一句諺語,是淮河流域豐收、富足和興旺的寫照。淮河兩岸,是我國最早的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我國豆類種植最早的地區。當我在這片土地之上行走的時候,抬眼望過去,只能看到莽原一片,成片的苞米、高粱、大豆立在秋風裡,枯黃的葉子刷刷作響,它們的碩果都有些不堪重負地晃來晃去。當然,還有麥子,那些點綴於黃土地之中的麥苗—秋天裡的麥子是淺綠色的,它們綠得孱弱,但也鬱鬱蔥蔥,頑強地將這一片土地加以修飾。麥子是人類的夥伴,看起來,它們孱弱而微不足道,但細細地想一想,它們是那樣的強大,不僅僅是人類的衣食父母,也是人類的老師。它們既有無限的能量,也蘊涵無窮的智慧和啟迪。人們懂得了麥子,就可以懂得全世界。在自然面前,代表人類痕跡的歷史,是如此渺小,也是如此茫然。我們只能低下頭來,從那些泥土之中,尋找歷史的紋理;或者,捧起一把土,從土地中,嗅出戰爭的硝煙。這是一片巨大的寶藏啊!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就像犁耙不斷深耕的土地,起底,裸露,掩埋;不斷地翻天覆地。
在這片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淮河了。這當然是一條美麗的河流。在甲骨文中,“淮”字寫作一隻水鳥和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流。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淮”字釋為“從水佳聲”。從象形上看,“淮”,即是表示眾多水鳥在水面上啼鳴飛翔。由此可以看出,那時候的淮河,河水清澈而綿長,水草萋萋,水鳥啁啾。當然,這樣的情景,是春天裡的事了。春夏秋冬的淮河,情景是不一樣的。夏天的淮河如萬馬奔騰,恣意肆虐。而秋天之後的淮河呢,顏色泛黃,無聲而委頓,繾綣而憔悴,就像一個因年成不好心事重重的農婦一樣……河流與土地,與人的關係,總是三位一體的,它們無可避免地糾纏在一起,難分彼此。在甲骨文裡,“河”字是一個人,站在水邊。河暗示人與水的關係,含義一般有兩層:最基本的,是水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人對水的依賴—水哺育人,人們飲水,靠水來灌溉土地;水賜予大地以樹木、糧食以及一切生物。除了這些,人們依賴於水的,還有智慧和啟迪,是水,給了土地的靈性和人的靈性。這是冥冥之中的恩賜。
淮河發源於桐柏山脈。具體源頭在哪裡,沒有人知道。有可能,她來自樹葉的某一顆露珠;或者,滲入泥土中的某一顆水滴。跟所有的河流一樣,她同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最初,她只是涓涓細流,從樹林的根部流出,清澈見底。河流的上游總像一首抒情詩,也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她總是充滿希望,也充滿激情;她單純而陽光,善良而敏感。當她慢慢東流的過程中,她開始變得*,變得漂亮,也變得有脾氣了。這樣的變化過程,就如同一個人的成長一樣。當然,河流是有內容的,她的內容深厚而廣博,在她身上,無論是脾氣也好,性格也好,似乎隱含著更高的神諭。河流伴隨人類,主宰人類,監督人類,啟迪人類。淮河就是這樣,她至情至性,深沉而焦躁,有時候和顏悅色,有時候暴跳如雷。她經常性地肆虐人們的勞動成果,沖毀開墾的土地,將人們的辛勤毀於一旦。她太強大了,也太任性了,以至於人們在大多時間只能默默地忍耐,不敢詛咒她,也不敢責備她。看起來,這條河流心中是有恨意的,那是對於時光的恨意,也是對於土地的恨意;或者,是她想表達吧,表達對人類的訓誡和責備—那是一種冥冥之中的提醒和警示。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走淮河 二
文化,或者說文明,是為生存而建立起來的一種體系。文明從來就是與河流有關係的,甚至可以說,是河流的伴生物。沒有河流,就沒有文化,也沒有文明。這似乎已是定論和共識了。淮河流域的文明同樣也如此。中國地分南北,秦嶺淮河線,是中國南北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它界定了黃河和長江兩大水域—淮河以北,稱為北方;淮河以南,稱為南方。這樣的分割意義,使得淮河流域的內容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