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逐痰涎,犯虛虛實實之戒,宜緩圖取效。
4。時刻注意病機演變,隨時調整治則治法。肺痿有虛熱、虛寒之分,二者不僅可以相互轉化,甚則可相兼為病,從而出現氣陰兩虛、寒熱錯雜之證。因此,在辨治過程中,應時刻注意病機演變,分清主次,抓住主證,兼顧次證,施治方可中的。
【醫案舉隅】
範某,女,57歲,羅山縣尤店人。1981年2月3日初診。
病史:近年來咳嗽,氣喘不續,午後面部潮熱,口乾咽燥,喜飲水,夜睡時脊背正中有冷束感,盜汗,納減,日趨消瘦。勉強支援,拖延未治,以致咳嗽頻作,咳唾涎沫,稀而量多,日咳盈碗,有時痰中夾帶血絲。經X線檢查,確診為“肺結核伴肺不張”。
主症:除上症外,面色蒼白,兩目下陷,精神疲憊,語聲低弱,頭暈心慌,畏寒,舌質淡,少苔,脈細弱結代。
此為氣血被奪,陰損及陽。急宜補氣養血,救陰扶陽,投以炙甘草湯加味。
處方:炙甘草15g,阿膠珠15g,黨參15g,生地20g,桂枝12g,火麻仁12g,生薑12g,大棗6枚,藕節5個(打碎),血餘炭10g。5劑。
二診:咳血漸止,餘症仍在。系乃氣血大傷,難以速補,陰陽俱虛,豈能立見回春。宗上方加沙參12g,續服5劑。
三診:氣血得補,陰陽相濟,頭暈、心慌好轉,精神較前振作,咳唾涎沫減少,舌質淡,脈沉細結代。宗前方減藕節、血餘炭,再進5劑。
半月後,諸症大減,殊收良功。
患者因有肺結核,配合抗癆之西藥,治療4個月。其間,多次來診,若見咳唾涎沫量多時,以乾薑易生薑加白朮,意在溫補脾肺,使氣能化津。或見痰中帶血絲,減桂枝,加藕節、血餘炭。或感氣力不及,加黃芪、山藥,求培土生金之效。總之,不離炙甘草湯為主方,權衡變化,隨證加減,先後經半年治療,服藥數十帖,x線檢查肺不張已愈,肺結核亦逐步好轉。
編者按:本例早有肺癆之疾,未及時而治,致勞熱傷津,肺失濡養,肺葉萎縮不用。然此期尚屬虛熱之證,故既往有陰虛潮熱,口乾咽燥,盜汗之見症。但久而久之,陰損及陽,陽虛則寒,氣不化津,津反為涎,故後來見口唾大量涎沫。病已至此,陰陽氣血俱損,已是危候。而炙甘草湯有補陰陽氣血之功,對虛勞肺痿者,良為有效之方。
(河南省衛生廳編。河南省老中醫經驗集錦。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古代文獻精選】
《紅爐點雪·肺痿肺癰》:“蓋肺體清虛,本燥,主乎氣……火鬱邪壅,致金體燥烈,肺氣虛微,而敷運停息,亦自衰弱,不能充盈百脈,乃使筋骨痿觶,由是痿病作焉。故經日肺傷善痿。”
《辨證錄·痿證門》:“人有胃火燻蒸,口衝肺金,遂至痿弱不能起立,欲嗽不能,欲咳不敢,及至咳嗽又連聲不止,肺中大痛,非肺癰之毒,乃肺痿之病也。”
《證治匯補·胸膈門》:“久嗽肺虛,寒熱往來,皮毛枯燥,聲音不清,或嗽血線,口中有濁唾涎沫,脈數而虛,為肺痿之病。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葉萎落也。治宜養血潤肺,養氣清金,初用二地二冬湯以滋陰,後用門冬清肺飲以收功。”
第二章心繫病證
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藏神明,其華在面,開竅於舌,與小腸相表裡。心之陰陽氣血是其進行生理活動的基礎。心氣心陽主要溫煦和推動血液執行(主血脈),心陰心血則可濡養心神(主神志)。心的病理表現主要為血脈執行的障礙和情志思維活動的異常。
心繫病證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調、飲食勞倦、年老體虛、外邪侵襲等,病機不外虛實兩個方面。虛者為心之氣血陰陽虧損,心失所養;實者為痰、飲、火、瘀等阻滯,致心脈不暢。正虛邪擾,血脈不暢,心神不寧,則為心悸;寒、痰、瘀等邪痺阻心脈,胸陽不展,則為胸痺;陽盛陰衰,陰陽失調,心腎不交則為不寐;痰氣痰火擾動心神,神機失靈,則為癲狂;痰凝氣鬱,矇蔽清竅,元神失控則為癰病;髓減腦消,或痰瘀痺阻腦絡,神機失用,則為痴呆;氣血逆亂,陰陽之氣不能相接,則為厥證。根據心的生理功能和病機變化特點,將心悸、胸痺、不寐、癲狂、癇病、痴呆、厥證歸屬為心繫病證。
由於五臟相關,心繫病證與其他臟腑病變亦有密切聯絡。心病日久,可以累及他髒,從而合併他髒疾病。如心悸、胸痺日久,心之氣陽進一步耗傷,陽虛水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