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事,容閎悉數委託哈司金辦理,自己則在參加了耶魯大學的同學聚會後,在美國各地盤桓遊歷。
中國近代首批官派留學生——留美幼童計劃的開創者容閎。
容閎遊走在美國城市鄉間時,中國國內發生了一樁大事。對久無音訊的外購機器活動顯得沒有耐心,李鴻章不願繼續坐待,開始了其他途徑的嘗試。“於就近海口,訪有洋人出售鐵廠機器,確實查驗,議價定買,可以立時興造,進退之權,既得自操,尺寸之功,均獲實濟”。1865年9月20日,李鴻章報告清廷,屬下丁日昌已經在上海虹口尋訪到一家有修造軍艦,製造大炮、槍支能力的外國工廠,“實為洋涇浜外國廠中機器之最大者”,外國人索價出售。預感清政府遇到大額經費支出,必定不會痛快答應,李鴻章還預作準備,稱江海關的幾名僱員因犯案被革職查辦,現在願意出資購買這座外國工廠捐獻給國家,以圖“報效軍需贖罪”。
江南製造局平面圖。建立在高昌廟土地上的江南廠,從清末、民國至現代,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
即不用自己花費,又對鎮壓太平軍、捻軍起義有重要意義,如此周密的安排,清政府立刻予以批准。
丁日昌找到的機器廠,是19世紀60年代上海灘諸外商機器廠中規模較大的一座。廠名為Thos。Hunt&Co。,中國譯作旗記鐵廠,由美國商人科爾開辦。由於坐落在虹口租界內,周圍的外國人均對租界記憶體在一家生產軍火的工廠感到不安,不願別生枝節的科爾遂決定出售了事。李鴻章購得旗記鐵廠後,為“正名辨物,以絕洋人覬覦”,起名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中國工業史上著名的“江南”品牌,就從這一刻奠定基礎。
旗記鐵廠的經理科爾、工程師史蒂文森等幾名外籍技術人員,還有大量技術工人都被留用。淮軍原先設立的上海炸彈三局,除馬格里的工廠遷往蘇州,後又挪往江寧成立金陵機器局外,其餘的韓殿甲、丁日昌二廠的機器、人員均併入江南製造局,由丁日昌負責督辦局務。眼見中國終於擁有了一家真正能生產西洋軍械的工廠,李鴻章充滿感慨,“臣于軍火機器,注意數年,督飭丁日昌留心訪求又數月,今辦成此座鐵廠,當盡其心力所能及者而為之,日省月試,不決效於旦夕,增高繼長,尤有望於方來,庶幾取外人之長技,以成中國之長技,不致見絀於相形,斯可有備而無患”(7)。
猶如給江南製造局成立獻上的厚禮,旗記鐵廠易主更名後不久,1865年底,容閎自美國訂購的大批機器飄洋過海歸來,曾國藩決定將這批機器全部撥給江南製造局使用,以壯大規模。1866年,江南製造局創始人李鴻章代替老師曾國藩,出任欽差大臣,率淮軍北上剿捻,曾國藩返回江寧本任,繼續擔當兩江總督。返回江寧途中,曾國藩特地繞道上海,檢視江南製造局的廠務情況,目睹國外購得的機器都在正常工作的情景,“文正見之大樂”。同時曾國藩感覺到,小小的虹口鐵廠內再也無法容納如此龐大的生產規模了。
1867年夏天,上海城南高昌廟鎮一夜之間熱鬧了起來。大批軍隊、民夫聚集而至,大興土木。瀕臨黃浦江的大片土地上,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廠房建築拔地而起,當年共建成機器製造、木工、鑄鐵、鑄銅、打鐵、修船、鍋爐、火炮、步槍、火箭等多個車間(和福建船政一樣,這些車間當時也都稱為“廠”),製造局公所、文案房等辦公、培訓機構,以及煤場、倉庫等材料堆儲場所。在這連片建築的入口處,門樓上赫然在目幾個大字: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從這一年起,江南製造局便正式移師高昌廟,局面日益擴大,高昌廟從此也成了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一個重要代名詞。
四海波恬
脫胎出江南製造局的美商旗記鐵廠,原本是一家輪船修造企業,以此為主業,“鐵廠向以修造大小輪船為長技”。自被中國人收購後,為了應付眉睫之迫的內戰需要,火炮、槍支及彈藥軍需成為生產重點,源源不斷供給淮軍。同時,李鴻章開創江南製造局時,局務經費主要從淮軍軍費中支出,數量有限,根本無力涉及輪船,造船被暫時置之於次要地位,“如有餘力,試造一二,以考驗工匠之技藝”(8)。
曾國藩回任兩江後,再度表現出對近代化輪船的熱心。1866年4月,遷至南京的安慶內軍械所,試航了一艘自制的明輪船“黃鵠”號。這條排水量25噸的小船,激發了曾國藩對獲取大型軍艦的嚮往。
江南製造局大門,照片拍攝於清末宣統年間。這座中國近代軍事工業企業標誌性的建築現在已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