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存,不過江南製造局門口大路的路名“局門路”,至今依然沿用。
1867年春天,曾國藩上奏清廷,申請江南製造局開始建造輪船。曾國藩決定從江海關的四成洋稅中,每年提留一成,約20餘萬兩,專門作為江南製造局製造輪船的經費,至於究竟是要製造運貨的商船,還是專門用於作戰的軍艦,和創辦福建船政的左宗棠一樣,曾國藩也並沒有多少見解。得到經費保障,此時的江南製造局總辦應寶時立即著手執行,與會辦馮焌光、沈保靖等製造局官員“朝夕討論,期於必成”。
製造近代化的軍艦,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無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儘管徐壽、華蘅芳等曾有關小輪船的建造經驗,但包括“黃鵠”在內,都屬於試驗性質的火輪舢板。江南製造局第一艘近代化蒸汽軍艦的建造,具體的承製使命落到了由旗記鐵廠轉來的外國洋員肩上,很可能旗記鐵廠原先那位“技藝甚屬精到,所有輪船、槍炮、機器,俱能如法制造”的經理科爾,承擔了總監工的工作。這些洋員多是籍貫美國,江南輪船早期的美國特徵,也由此埋下伏筆。
江南製造局炮彈車間、步槍車間內景。彈藥、槍炮從江南製造局建廠開始就是其主要生產內容,雖然江南製造局一度挺進造艦領域,形成北江南、南船政的近代造船工業格局,但是最終江南製造局還是黯然退出了造艦舞臺。
目前的中文史料中,對江南製造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