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放心許多。
“參見王爺!”李雲天來到都察院時,陳智已經領著都察院的官員在院門處迎接,見到李雲天後紛紛躬身行禮。
這是李雲天升任左都御史後第一次來都察院,也算是在都察院的一次履新,故而都察院的御史們自然要恭迎李雲天的到來。
陳智現任職都察院的右都御史,都察院與京城各大部院衙門不同,右職依然有著相應的權力,這與都察院要督察百官需要人手有關。
明中期開始,朝廷外派的督撫開始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的加銜,這些加銜沒有實權,只是表明級別而已。
陳智雖然由左都御史變為了右都御史,權力上要稍遜一籌,不過他對此非常滿意,有李雲天在前面頂著他以為就可以安心做事。
在眾人的簇擁下李雲天進了都察院的院子,自從永樂年間調入京城起他就在都察院裡任職,轉眼已經有十五六年,算的上是都察院資歷最為深厚的人,與他同期的御史不是調任各大部院就是外放。
要知道都察院是大明官員最佳的鍍金衙門,故而那些進士出什麼的御史肯定不會在都察院裡長久待下去,等熬夠了資歷就會獲得升遷,像李雲天十五六年來一直待在都察院的情形十分罕見。
李雲天在關西的時候,都察院與京城其他衙門一樣也換了一批新鮮的血液,新晉的進士們來都察院歷練,這些都察院的菜鳥們望向李雲天的眼神中無不充滿了崇拜的神色,誰都想城裡李雲天這樣的中流砥柱。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雖然李雲天是都察院的老人了,但以前他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都察院的事務有左右都御史和左副都御史打理,他根本就不用操這個心,也沒時間理會此事。
可現在不一樣了,李雲天成為了都察院的一把手,就要全權負責都察院的事務想要清閒都清閒不了。
因此,作為都察院的主官,李雲天要理順都察院負責的那些案子,既然他現在主政都察院那麼自然要對都察院負責的案子進行清理。
雖然李雲天很少過問都察院的事務,但他知道近些年來,尤其是正統朝以後都察院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積累了不少舊案,這些案子就成為了他主政都察院後的第一把火,很顯然他不會讓自己手裡的事務不清不楚。
為此李雲天下令清查都察院的舊案,並將案子分配給了陳智和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御史督辦。
第二把火,李雲天放在了巡按御史上,正統帝登基後由于都察院勢弱,導致外派巡按御史的次數也減少,即便是將巡按御史派到地方上也受到了諸多掣肘。
故而李雲天已經請示了正統帝,並得到張氏太皇太后的恩准,準備挑選出合適的御史到大明兩京十六省去巡察,其中包括交趾布政使司和蒙古布政使司、遼東布政使司。
至於第三把火,自然就是例行的兩京刷卷,所謂的兩京刷卷就是指清查京城各衙門的卷宗,對其進行審計,這是都察院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都察院制約京城各大衙門的重要手段。
自正統帝登基以來兩京刷卷基本上就成為了一個走過場的形式,陳智身為左都御史連輔政大臣都不是,自然也沒把硬起腰桿來查京城各大部院衙門的帳了。
不過李雲天不同,雖然宣德帝沒有正式任命其為輔政大臣,但誰都知道李雲天實際上行使著輔政大臣的權力,而且“權”內閣和軍閣事務,這樣一來對京城各大部院形成了巨大的威壓,即便是吏部也要老老實實地配合。
李雲天的三把火一點,都察院的御史們頓時群情振奮,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說實話,近些年來都察院的這些御史們過得十分憋屈,他們本就是士大夫中的佼佼者,自然希望能有一番作為,而不是碌碌無為地混日子。
“諸位大人,都察院有著清理軍務的職責,然,軍中的一些事務涉及到機密事宜,不宜外傳。”
李雲天召集陳智和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御史佈置下了他的三把火後,鄭重其事地告訴了他們一件事情,“故而本王已經啟奏了皇上,將在都察院中設立一道專理軍中事務,其御史由講武堂出身的進士擔任,歸左都御史直轄。”
所謂的講武堂出身的進士,指的是進士中有著講武堂背景的人員,這些人員從講武堂下轄的院校畢業,然後又考取了進士。
李雲天允許講武堂下轄院校畢業的學員參加朝廷的科舉,在他看來講武堂下轄的院校只不過是一個給大明培養人才的機構,他不應該阻止學員們追求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