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部分

詳細情 況,見葉家哲:《宗教、愛國心和中國學生:1922—1927 年的反基督教運動》。關 於反教會運動

與收回教育權之間的聯絡,見傑西,格雷戈裡?盧茨:《民族主 義、中國政治和差會》(未刊文稿,1984

年)。

的高質量的院校,而不是發展大量平庸的或低劣的院校?他認為北京協和醫

學院是一個傑出的範例。其次,教會學校能否放棄傳道,用全力辦好教育?

胡適認為宗教和教育二者不可得兼。②

胡適和與他氣味相投的其他學者直言不諱地反對傳統的教會教育,他們

認為宗教宣傳危險地缺乏理性,併為之困擾。在這方面,他們與西方理性主

義以科學的名義對天啟教的攻擊相一致,並且也與儒家不可知論的學術傳統

相一致。然而,與此同時,那些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視之為新“社會科學”

的中國人,也參加了愛國反基督教運動,把它作為一般反對帝國主義活動的

一部分。到 1920 年,在某些教會的圈子裡,仍將排外和反基督教情緒的增長

歸咎於孫逸仙和他在廣東的“激進分子的溫床”。①

科學與研究的開端

1900 年前後的幾十年,中國開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多種現代科學機構

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內也大步前進。參與發展中國高等教育的中外人士於是參

加到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中去,這個過程需要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較。1916

年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的建立,無疑是一個里程碑(見後)。開始強調科學知

識則是另一個里程碑。1918 年 12 月蔡元培宣稱:“我們所說的‘大學’並

非僅僅是個按照課程表授課,培養出大學畢業生的地方;它實際上是在共同

關心的知識領域裡從事研究……從而創造出新知識,以便提供給國內外學者

的地方。”②

一般都同意,新知識要透過科學方法取得。到 20 年代這已成為一種信

仰,即視科學觀點為粉碎傳統秩序,併為中國達到現代國家開闢道路的利器。

青年知識分子有感於中國在國際上缺乏成就,開始相信科學是解決這一問題

的關鍵。這一信仰如此深刻而廣泛,以致幾十年後他們仍然真誠地說:“科

學是西方文明的源泉”。③如果我們真地希望發展新文化,我們就應該特別注

意發展科學”。①

民國初年科學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大多認為是由於許多教師在日本接受

的訓練不充分。除了少數例外,總體條件直至 20 年代早期才有所改進。②20

年代中期,有幾個因素導致了比較大的進步:一些大學,如南開、清華和交

通,開設了較有分量的科學課程,由歐美留學生任教;其他組織形式也促進

了科學,並隨之建立起高階的研究機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外的中國學生中出現了許多組織,其中最積極或

最有影響的莫過於科學社。它是由為數不多的中國學生於 1914 年在康奈爾建

② 胡適:《今日教會教育的難關》。

① 1927 年北伐期間,青年軍官們告訴杭州的一位西籍教師,一打完仗,中國將 “注意收回教育權”。戴:

《之江大學:簡史》,第 56、59—60 頁。參閱盧茨:《基督 教院校》,第 225 頁。

②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第 1049 頁,《北京大學月刊》創刊號(1918 年 12 月)上蔡元培

的發刊詞。

③ 任鴻雋:《五十自述》(未刊文稿,1938 年)。

① 蔡元培:《三十五年來中國之新文化》,載《晚清三十五年來之中國教育》,第 297 頁。

② 羅傑?S。格林:《科學教育諸方面》,載卜凱等:《有另一箇中國》,第 101 頁。

立的。③它的英文全稱為“Chi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Achievement of

Science”,以便與類似的美國組織相應,但其中文名稱為“中國科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