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學校。1837年德國人福祿培爾在布蘭肯堡開辦學前兒童教育機構,1840年正式命名為幼兒園,並組織訓練幼兒教師,創立幼兒園教育體系。自19世紀中葉,由外國傳教士開辦的育嬰堂、幼稚園陸續在中國一些城市出現。1903年秋天,中國近代第一所官辦幼稚園在武昌閱馬場建立。幼稚園選聘3名日本保姆,採用日本式方法教學,首批招收5至6歲女童80名,學期1年,以後又續招4歲左右的幼童,學期為2年。幼稚園以班級形式實施保教,重養不重學,旨在培養小兒智慧,開導事理,涵養德生,以備小學堂之基礎。
在陳鶴琴辦鼓樓幼稚園之前,中國大多數幼稚園為外國傳教士所辦,少數中國人辦的幼稚園採用的基本是英美的教育模式,僵硬而不思改進。中國幼兒教育的三種大病,即“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使陶行知、陳鶴琴等新教育的倡導者們深有感慨。1924年《新教育》雜誌第八卷第二期發表了陳鶴琴的文章《現今幼稚教育之弊病》,痛陳中國幼稚教育的封閉、停滯、落後現狀,大聲疾呼革除流弊、實行改革。
文章開篇,陳鶴琴指出:“我們中國的幼稚園大抵是抄襲外人的,而外人的幼稚園已時有改進,但是我們還墨守陳規,不知改良,以至陳舊###不堪聞問了。”《陳鶴琴全集》,第二卷,第1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然後,陳鶴琴總結了中國普通幼稚園的四種弊病:(1)與環境接觸的太少,在遊戲室的時間太多;(2)功課太簡單;(3)團體動作太多;(4)沒有具體的目標。有一次,陳鶴琴問一個6歲的小女孩:“你曾見過鬆鼠嗎?”女孩回答:“看見過的!”陳鶴琴又問道:“有多大?”女孩舉起兩手的食指在空中比畫約摸兩寸距離,回答道:“這樣大!”陳鶴琴繼續問:“你在什麼地方看見的?”女孩回答:“在書上。”然後她拿出一本油印教材遞了過來,陳鶴琴翻開一看,教材畫圖上的那隻松鼠根本不像松鼠的樣子。在過去的幼稚園裡,兒童的生活幾乎都在室內度過,偶爾教師帶兒童到街上去,也只是轉轉而已。在幼稚園的遊戲室,兒童在遊戲時,經常相互擠撞。在陳鶴琴看來,“現在幼稚園的弊病,並不在乎沒有房間可以遊戲,而在乎沒有與環境和社會相接觸的機會”。陳鶴琴稱這種幼稚園是“幼稚監獄”《陳鶴琴全集》,第二卷,第2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在這樣的“幼稚監獄”裡,兒童活動的內容只有畫圖、玩沙、玩土、摺紙、團體遊戲、唱歌、玩積木等幾種,天天如此,內容單調乏味。團體教授法是幼稚園通常採用的教學方式,一個教師對著二三十個兒童講故事,不管他們愛不愛聽;做遊戲時,兒童聚在一起,有的兒童能力不夠也不得不在其中“濫竽充數”;唱歌時,教師不管孩子們是否喜歡唱,總要大家一起唱;玩沙土,教師們不管兒童此刻是否願意,總要大家都去玩。這樣不顧兒童自身願望與個性特點的教法是否真能有效呢?而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辦幼稚園的具體目標是什麼?教育兒童究竟要教育到什麼地步?什麼技能、什麼習慣是兒童應該養成的?什麼知識、什麼道德是南京鼓樓幼稚園外景 。 想看書來
三 鼓樓幼稚園(2)
兒童應該學習具備的?這些具體目標不明確,幼稚園就不容易取得進步——“做教師的糊里糊塗一天一天地教去,做兒童的也懵懵懂懂地一天一天地過去,而一般做父母的也不去督察督察”《陳鶴琴全集》,第二卷,第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這種無方針、無目標的幼稚園,哪裡能夠發達呢?
陳鶴琴在談到自己創辦鼓樓幼稚園的初衷時說:“因為我喜歡小孩子,因為我教兒童心理,我就注意兒童的教育。”於是,他創辦了這所小小的家庭式幼稚園,他有三大計劃:建築中國化的幼稚園園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國化,創造中國幼稚園的全部活動。
鼓樓幼稚園建園之初,沒有園舍,只能將教室放在陳鶴琴家中的客廳裡,陳鶴琴的兒子一鳴、女兒秀霞都在鼓樓幼稚園受過教育。那時的鼓樓幼稚園按陳鶴琴自己的話說來,“是蒙養園性質”《陳鶴琴全集》,第二卷,第5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1925年秋天,鼓樓幼稚園新園舍建立,被定為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由該科每月津貼部分實驗費用。全園有指導員1人、研究員1人、教師2人,年齡自3歲到6歲的兒童26人。時任東南大學教育科助教的張宗麟被聘請協助工作,全面開展實驗。
張宗麟(1899—1976),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宿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