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年受阿拉斯加暖流和極地太平洋氣團影響,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1月氣溫0℃左右。
由於地處偏北,歷史上,哪怕是到二十世紀,整個阿拉斯加的人口也只有50萬人,是美國人口最少的州。
而在太平洋戰爭時期,該地的人口就更少了,是極荒涼的一個洲,這裡極其落後,幾乎沒有什麼工業,美國人這邊兒軍事力量更是十分地薄弱。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出兵佔領這裡部分島群,用於警戒美國海軍,防止其從北方突襲日本的警戒哨。
翻開地圖看,在北太平洋地區,阿拉斯加半島就象是一條長長地伸太平洋的啄木鳥的舌頭,而從舌尖向西望去,可以看到烏納拉斯卡島、烏母納克島、安德烈亞諾夫群島、基斯卡島、阿圖島等一系列密密麻麻的島嶼群,一直延伸到堪察加半島。
這片龐大的島群,統稱阿留申群島。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實際佔領的,也只是離阿拉斯加半島較遠的安德烈亞諾夫群島以西的大片島群。至於以東靠近北美的烏納拉斯卡島、烏母納克島,以及最重要的阿拉斯加半島,日本方面連碰都沒碰。
對於日本來說,阿拉申群島其實是塊雞肋,吃下這裡,政治上的意義更大於軍事上。當時的日本人,也不乏一些頭腦發熱者,提出趁機佔領附近阿拉斯加半島甚至是奪取整個阿拉斯加,但這種愚蠢的建議都被李華梅和日本海軍完全地否決了。
二戰前的阿拉斯加,自淘金潮結束後,又重新變為人煙稀少的荒地。日本人真的想拿下這裡,短期內榨取不到什麼資源不說,更會被美國人將這裡變成泥潭,將他們毫不客氣地陷進去。
有過1935~1936年中國戰爭慘敗的陰影后,現在日本軍部的中二們在這一點上已經清醒了不少——就算不清醒也沒有用,海軍不配合的話,這些陸軍馬鹿根本不可能自己遊過太平洋。再說了,就日本那可憐的燃油供給水平,就算海軍想配合,也沒有那麼多的油維持一條跨越太平洋的補給線。
對於美日兩國來說,阿留申群島都是遠離本土的戰場,軍事價值不大,而在這作戰,補給壓力巨大。對於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來說,這不是問題,而對於日本來說,則是大問題。
1943年舊金山之戰後,美國展用了收縮戰術,海軍主力艦全部東調,進入大西洋,開始了烏龜流的囤兵戰術。
但是,避走的,僅僅只是主力艦。在太平洋,美國海軍唱主角的,是護航航母。
到1944年一月時,美國光是在太平洋裡,擁有護航航母的數量就高達六十五艘,這些護航航母是作為主力戰鬥航母還未造好前的臨時補充。
而後美國海軍就以大量的護航航母為機動兵力,靠送大量的人員和物資前往阿留申群島東部的阿拉斯加半島,擴大在這裡的軍事基地的規模——在這之前,為了弗萊徹艦隊能夠完成那次史上距離最遠的偷襲,美國方面在1942年下半年時,已經在這裡興建了多個軍事基地。
第453章虎頭蛇尾的戰役
如果以白令海北端的阿納德爾灣為中心點,再以這一中心點到阿留申群島的距離為半徑,用圓規畫一圓圈的話,你便可發現,阿留申群島自東向西延伸部分與圓的軌跡幾乎如出一轍。如果把白令海比作一條河,那麼阿留申群島就恰似露出水面彎彎的一長串“踏腳石”,從阿拉斯加半島出發,踏著這些“石頭”,便可“走”到“河”的對岸的堪察加半島。
阿留申群島的島嶼群最大的特點時,彼此的距離相距並不遠,相鄰的島嶼間鮮有距離超過七百公里的,大部分海域都在陸基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內。
針對這裡的特點,美國方面先是在自己控制的烏姆納克島上擴大軍事基地,而後靠著陸基機場的掩護,於1944年一月發動了收復附近的安德烈亞諾夫群島的戰役。
這場戰役,並不是很突然的行動。
戰前,美國人在阿拉斯加半島周邊美控島嶼上不斷增兵、大規模地建設陸基機場的情報,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哪裡可能保密。早在四個月前,相關情報就不斷地流入日本的手中。再說現在太平洋上,美國人想要主動出擊,除了針對夏威夷外,唯一能打到日本的地方,就只剩下阿留申群島地區,要對美國人的戰略意圖進行預判,並不是很難猜到。
早在1943年十月,李華梅準備赴德“拍電影”前,日本方面就預感到美國人將會在阿留申群島發動攻勢。軍部上層有過很激烈的爭論。
海軍方面的意見是以退為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