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過於靠近阿拉斯加的部分島嶼,全面收縮到北太平洋西海岸來。這樣的好處,一是縮短戰線,二是可以拉長美軍的補給線,三在西太平洋這裡,部分可以做為支點的島嶼,相鄰的島嶼較遠,在這裡美軍陸基飛機想要支援相對較吃力。
而陸軍方面,除了石原莞爾外,則照舊保持了從前能吃不能吐的脾性。
石原莞爾完全支援海軍的意見,其看法甚至更激進一些,認為不如完全放棄阿留申群島這個雞肋,退回千島群做為決戰點。
石原莞爾的理由很簡單:他拿了把尺子在太平洋地圖上量了量,寫上資料。資料都是各個島嶼間的距離。
然後在軍部會議上,問現場的軍部軍官,美國陸航海航有多少飛機,一年可以培養多少名飛行員。
歷史上,日本軍部向來是奇葩橫行,料敵方面堪稱令人無語到極點:敵方戰力向來是按最少化估算,本方戰力則是按最強化估算。
這個位面稍好一些,但也只是稍好一些。
但也有少數清醒的人,石原莞爾是一個,井上成美是一個,山本五十六也是一個。最重要的是,李華梅現在的身份,日本之神,她的意見有一錘定音的效果。
“美國的後備飛行員培養能力,十倍於日本,飛機生產能力,同樣也是十數倍於日本。”
“菲律賓戰役和夏威夷戰役時,我方和美軍的B17多次交過手,這款飛機有多難打,想必諸位印象深刻。美國人在阿拉斯加的戰術,極有可能就是,在那裡以陸基機場為依託,出動海量的B17在新式戰鬥機的掩護下,進行跨海空襲作戰。”
“我們大日本帝國,一年培養兩千名航空飛行員都很吃力,而美國方面,總動員情況下,最少可以培養三萬名飛行員。飛行員培養數量上的差距,註定了這場空戰,哪怕我們每次都打出十比一的交換比,最後仍然會失敗。”
李華梅說出來美國能每年培養三萬名飛行員,還是有意地往少了說的。事實上,二戰時美國飛行員的培養體制,能夠承受一年七到八萬名飛行員的永久性損失。她所以沒有報出這個數字,是怕把現場軍部的那些人全嚇壞了。
“船,船才是關鍵。”
當時,李華梅敲了敲地圖,用筆在上面劃了一條線,做出了結論。
“我們需要空間換取更大的空間。這裡以東的地方,全部放棄了吧。此外,還要向德國人、英國人和中國人尋求幫助。”
而1944年一月二十日,美國從烏姆納克島上,出動飛機空襲鄰近的安德列諾夫群島時,一天之內,就出動了超過一千架次的B17轟炸機和其他各類戰鬥機。
而當時日本人僅在這些島嶼上佈置少量的監視部隊和大量的偽裝飛行部隊。那一天,安德列諾夫君島上的日本守軍,第一次見識到了,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全力“暴飛機”時的恐怖。
“飛機,飛機,數不清的飛機,黑壓壓的一大片,象蝗蟲一般地鋪滿了天空。”
戰後,生還撤退的駐島日軍如是向上級回報道。
除了陸基飛機外,美國人更敗家般地,出動了整整四十條護航航母,參予了掩護奪島行動。
而這一天,日本人在前線被攻擊的島嶼上,僅有不足三百人的警備部隊,少數戰場聯絡機,以及數艘隨時準備接人撤離的潛艇。
只是一天的時間,美軍就收復了數座靠近阿拉斯加的島嶼,損失的人員,不是日軍造成的,而是被自己飛機誤炸的。
而在接一下來的一個半月時間裡,美國海軍在北太平洋上勢如破竹,不斷地收復失地,日軍幾乎是一觸即潰,甚至未觸先退。
日軍這一退,就接連退了數千公里,到了四月份時,美國海軍已完全收復了阿留申群島,行動之順利,甚至連美國人自己都無法相信。
美軍在北太平洋上的進展之順利,遠遠超出了官方的預料,甚至一度讓海軍作戰部的人誤以為日軍在前方設下圈套,以至於下令要求前線的海軍暫緩進攻速度,做好島鏈的機場建設工作,導致進攻週期拖延了一個月。否則的話,阿留申群島在三月就會被美軍光復。
當美國海軍在北大平洋的最後一處失地,阿圖克島被輕鬆收復後,美國人這時才意識到,日本人真的完全放棄了阿留申群島。
戰前,美國海陸兩軍,處心積慮地制定了嚴密的作戰計劃,準備在這裡日本人血拼飛機。軍方甚至做好了損失一萬架飛機和三萬名飛行員(包括空勤人員)這個最壞的心理準備。
然後軍方處心積慮策劃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