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相當昂貴的。
由大災難引起的價格上漲使得消費者十分不滿,但是這種不滿並不是針對所獲益的人群或公司的。比如,消費者們對於加油站的老闆十分不滿,因為在卡特里娜颶風事件之後,他們不斷提高汽油和原油價格。但是颶風事件之後,許多加油站的老闆所獲得的利潤不是增加了,而是逐步減少了。他們必須為購買汽油而支付更多,而且價格提高降低了人們對於汽油的需求。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事實:隨著生產成本的不斷上漲,產品價格也隨之上漲,比如汽油的價格會上漲,利潤的上升幅度會小於其價格的上漲幅度。
另一方面,沒有遭受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的煉油廠將得到更多的利潤,因為海灣煉油廠遭到襲擊,造成煉油廠主要產品——汽油——的批發價格上漲。然而,更高的價格與更多的利潤驅使著那些未遭受損失的煉油廠超負荷生產,從而對自身造成一定的損害。事實上,如果價格不上漲得那麼快,那些未受颶風影響的煉油廠的利潤空間也會相應變小,但汽油供應的增長速度也可能會越來越慢。
面對產量的減少,一些公司願意以更低的價格將產品賣給老客戶或關係好的客戶,以增強其購買意願。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維持穩定的價格,公司與客戶之間可能存在一種隱性的長期合作關係。有時候,公司會結合產量進行配給,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經常購買產品的客戶,而對於那些購買次數較少的客戶,公司會根據具體情況迅速提高產品價格。
第六章 自然災害與全球變暖(7)
對於波斯納關於價格控制方面舉出的兩個案例,我沒有任何疑問。在搶救案例中,進行價格控制是有意義的,因為在搶救過程中沒有時間去考慮一個合理的雙贏的原則。阿拉斯加漁民企圖透過威脅船長來提高他們的工資,但這樣做實際上違反了一種隱性規定,即在捕魚的整個航程中,工資水平是基本固定的。
那麼當那些貧困國家遭遇災難性的糧食產量銳減,比如大米或土豆(愛爾蘭“土豆荒”就是眾所周知的一個例子)減產時,應不應該運用價格控制呢?最貧困的家庭也許無力支付更高的價格,他們將面臨飢餓。我仍然不認為價格控制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因為這樣做不會促使產量提高和進口稀缺的食物,相反卻鼓勵農民依靠自己的莊稼過活。這些國家的政府以及那些宣稱人道主義的發達國家的政府應該積極購買大米或其他農作物,然後以更低的價格再賣給貧困家庭。或者政府應該提高貧困家庭的收入水平,使其能夠負擔得起較高的商品價格。
在當代社會,饑荒往往不是由過高的市場價格引起的,而是由無效的政府政策造成的。在現代民主社會,一般不會出現饑荒現象。然而,在某些時期,就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現象。問題不在於市場價格過高,而是由錯誤的政策指導造成的。由於錯誤的決策,農業產量急劇減少,為了能夠滿足城市居民對糧食的需求,強制性地徵收農民的大部分糧食,從而有可能導致農民餓死。此外,一些比較稀缺的糧食作物也被賣掉以換取硬通貨,卻沒有進口糧食來應對糧食危機,這樣做是沒有效果的。
貝克爾
水資源短缺與定價機制
過去的50年裡,全球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和收入的迅速增加都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對清潔水源的需求,而且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水資源的供應是否有效地滿足這些需求上。除非採取措施予以限制,否則未來可用水資源的需求會持續穩定地增加。但是水資源的供應速度會慢一些,尤其是溫室效應減少了降雨量,被汙染的水增多。那麼,實現供求平衡的最佳方案,就是在水資源消費方面推行比其他大多數國家更具彈性的價格策略。
許多關於水資源儲備的討論都認為那些居住在大房子裡的人在喝水、飲食、洗澡和沖洗衛生間方面都未有效地使用水資源。事實上,這是一個謎。在美國,40%的清潔水源用於農業的灌溉。另外40%用於發電,僅有8%用在國民日常生活中。其他國家的用水比例也大概如此。更重要的是,在發達國家,居民住房用水的1/3都用於澆灌草坪和其他戶外用途,用於個人日常生活的不到5%。
衡量所使用的水量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水資源的淨消費量,因為大多數水資源在蒸發和濃縮後又迅速回到了可以再迴圈利用的地方。熱電廠為了達到冷卻的目的,使用大量的水資源,但同時其有非常高的迴圈利用率(大約98%)。家庭用水的迴圈利用率也很高,達75%左右。所以,能源生產者和家庭都不是水資源的主要消費者。由於在絕大多數灌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