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
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公。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 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 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姜子牙少壯窮困卑賤,直到老年才遇文王、武王,得展抱負,是所謂大器晚成的典型。他先後垂釣、賣食、屠牛、賣卜,是婦之逐夫,又是不售的傭役,久處最下層,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人間辛酸無不體味,世上冷暖盡已備嘗。 許由是古代的高士。孔子將姜尚同許由相比:“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以拯橫流、利天下為己任,所以姜尚久求進身用世的機遇而不以獨善其身為足。姜尚走遍各地,盡訪諸侯,尋祖跡於申、呂故地,觀風俗於夷、夏舊族;他幾度出入周國、殷都,如岐陽、豐邑、孟津、朝歌、牧野等地,多次回顧商湯、夏桀的成敗得失。他以演《易》之術教西伯於羑里,並教西伯脫身羑里之囚;又勸西伯獻洛西之地,以換取紂王廢止炮烙等酷刑。但直至文王渭水訪賢以後,姜尚方才開始了他“兼利天下”的大業。歷代典籍對太公曆史地位的公認,充分說明了其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論的博大精深。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周文王能夠為姜子牙沐浴薰香齋戒三日,姜子牙能夠70歲掛帥報效周文王,他們的心境都達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千百年來為後人傳頌稱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