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部分

,倒不如說是意識符合於它們;而這後一種符合,乃是道德的自我意識所不可以做的。因此,雙方之間的和諧只是自在的和設定的。——剛剛在道德行為中設定起來的道德和感性之間的當前現在著的和諧,而現在又被否定或廢置了;和諧竟是在意識的彼岸,在一個朦朧的遠方,在那裡既不能再作任何確切區別也不能再作任何明確把握,因為我們剛才曾試圖把握這種統一,而結果證明這是辦不到的。——但是在這種自在'和諧'之中,根本上意識已將自己完全拋棄了。這種自在'和諧'乃是意識的道德完成,在這種完成了的狀態中,道德與感性的鬥爭已經停息,感性已以某種不可捉摸的方式符合於道德。——這樣一來,這種完成又只是對事情的一個顛倒,因為事實上在這種完成中拋棄了自己的勿寧正是道德本身,因為道德只是絕對目的、純粹目的亦即與一切其他目的相對立的目的的意識;道德既是這種純粹目的的活動,同時又是這樣的意識:它意識到它上升於感性之上,它意識到感性混進它自身中來,它並且意識到它是與感性對立著鬥爭著。——意識之沒有認真地看待道德的完成,可以直接從意識自己的行動中看出來,因為,意識已把道德的完成顛倒移置到無限裡去,即是說,它認為道德的完成是永遠達不到的。

因此對於意識而言能夠算得上有效準的東西,倒反是這樣一種並沒有完成的中間狀態,這種中間狀態雖然並未完成卻至少是應該趨向於完成的一種前進過程。

但是這種中間狀態同樣也不能是前進;因為在道德里的前進,將是一種向著道德消亡的邁進。因為這樣的邁進,將以道德與意識本身的上述虛無或消滅為目標;而永遠一步一步地走近虛無,則叫做減退。而且還有一層,前進,一般說來也象減退一樣,將承認道德上有數量大小的差別,但在這個領域裡,大小差別是根本談不上的。在道德里,在以倫理目的為純粹義務的意識裡,人們根本不能設想有差別,尤其不能設想有數量大小這樣膚淺的差別;只有一個德行,只有一個純粹義務,只有一個道德。

那麼,既然意識並不是認真看待道德的完成,倒反認真看待中間狀態亦即我們剛才討論的那種非道德'狀態',於是我們就從另一個方面又回到第一個公設的內容上來了。

因為我們看不出我們何以能為了道德意識的尊嚴或價值的緣故替這種道德意識要求幸福。

道德意識明明知道它自己沒有完成,所以事實上它要求幸福不能是由於它彷彿有資格享有某種報酬,而勿寧只能是出於一種自由的恩賜,即是說,它所能要求的幸福是自在而自為的幸福本身(alssolche);並且它期待幸福的來臨不能有什麼絕對根據,而只能出於偶然與任意。——非道德'狀態'在這裡恰恰顯露出本性來了:它原來並不是道德,而是那與道德無關的自在而自為的幸福。

透過道德世界觀的這第二方面,還有第一方面的另一個斷言,即假定著道德與幸福不相和諧的那一斷言,也隨同被揚棄了。——人們會自以為經驗事實是這樣的:在我們當前的世界裡有道德的人時常遭逢不幸,而不道德的人反而時常是幸運的。但是,已經表明自己具有本質重要性的那種尚未完成的道德中間狀態,清楚地指明這種看法和所謂經驗只是事情的一種顛倒。因為,既然道德是沒有完成的東西,即是說,既然事實上沒有道德,那麼關於道德遭逢不幸這樣的經驗能有什麼意義呢?——由於事實真相同時又表明這裡涉及的是自在而自為的幸福,所以這一點也很明顯:在人們提出“不道德的人生活得很好”的論斷時,人們心目中所指的並不是會在這裡實際發生的那樣一種不公正、不道德。既然道德一般說來是沒有完成的,那麼稱某人為一個不道德的人這種說法自在地就歸於消失,從而也就只具有一種任意武斷的理由根據。因此,這項經驗論斷的內容含義只不過是說,有些人不該得到自在自為的幸福,這就是說,這種論斷的真正含義是一種披上了道德外衣的嫉妒。可是人們又說有另外一些人該當獲得所謂幸運,其理由何在呢?這其實是出於良好的友誼,由於友好,所以競然願望他們那些人和自己都能享有這種恩賜,這種機遇。

'Ⅲ.道德自我意識的真理性'

道德因此在道德意識中是沒有完成的。這一點現在已經設定了。但是,道德的本質卻只在於它是完成了的純粹的東西;因此沒有完成的道德是不純粹的道德,也可以說是不道德。因此道德本身是在不同於現實意識的另一種本質裡,這種本質乃是一位神聖的道德規律制定者或道德立法者。——在意識裡沒完成的道德,亦即作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