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5部分

甚至是不及格也沒關係,若是有的學生語文不及格,但在數學上表現出極強的天賦,馬上會被很多大學盯上。

各所大學,會根本招生專業來選擇學生,例如某一專業需要的是懂數學、物理的,那麼這所大學就會優先選擇那些數學、物理的學生,同時還會綜合考慮學生的素質,以及一些興趣愛好。

每一所大學的招生標可能並不一樣,大大致上就是這樣。一些大學可能會側重素質,一些大學可能會側重成績,但側重的也是專業性基礎知識的成績。

學生上大學,也是有門檻的,這就比專業基礎知識。每所大學,在成績上也是有要求的,但是看科目成績,而不是看各科目總分。

科目和科目之間,沒有太大關聯,但可能也有一些關聯,例如有些專業,需要用到數學和物理的,那就要招收這種兩個學科都很出色的學生。

基本上三年的中學,就能夠判斷出一個學生的天賦了。

由於不考慮總體分數,而是分開來看科目成績,因此中華帝國的中學生在學習方面並沒有太大的壓力。

他們只要在確保語文、數學及格,而及格線也不是太難,都是一些生活中會用到的,生活中用不到的,可以選擇不學,同時確保歷史分數達到良的界限。其他的,只要選上一個學科或兩三個學科進行深入研讀就行了。

只要選擇的學科成績夠出色,最好的大學都有可能上去。例如一些數學成績非常好,語文卻不及格的,很多頂級大學也要。

而到了大學,則是邊繼續學習基礎專業知識,邊學習知識的實際應用。這樣的學習效率就高了,學生只要專心學一門,而且有應用上的課程,使他們更容易記住這些知識。

事實上,國家要的只是一批人數不多的高階人才,這就像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學這一個門檻,就是把沒有可能成為高階人才的一批國民過濾掉,讓這些過濾掉的成為工人,或者個體戶、資本家等等。

那些讀了大學的,也並不是說會成為高階人才,這上面還有篩選機制存在,那就是考試等等。

一層一層之後,高階人才也就出現了。

高階人才服務於最重要的崗位。

不是太高階的人才,則服務於更低階的層次。

而國家大部分所需的是工人,技術工人和普通工人。

技術工人可以成為普通工人,普通工人也可以成為技術工人。

實際上技術工人,技校是可以培養的。只有少部分的技術工人比較難培養,那麼就成立專門的學校進行培養。

如果說培養太多了怎麼辦?

可以讓他們去學習其他技術,反正技校那麼多,培訓班那麼多,只要能夠保證這一領域的技術工人供應足夠就行了。

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會把關,培養太多也不會多到哪裡去。

而那些好培養的技術工種,氾濫了都沒關係,反正到時候要轉業了,再進培訓班就是。

就一個社會的社會分工來說,此時中華帝國的教育機制是最合適的。

這是一種以最快速度對人才進行量產的模式,很多學生剛進大學就一年甚至是半年就被拉去實習了,邊實習邊上課。

實在是缺人,只能這樣,而且效果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有些專業,大學裡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四年,還有的甚至是六年、七年才能畢業的,等於說是高中被砍掉了,大學裡有什麼是缺了的,那就補上。

但很少有專業會達到七年的,普遍都是四年到五年,就能畢業出去工作了。

很多大學生沒畢業就被企業給預定了,十分的搶手。

中國畢竟是一個已經走上國家資本路線的國家,是自由市場經濟加一定程度的規劃模式經濟。

在經濟已經快要趕超美國的如今,已經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了。

之前中國沒有太多的人才積累,就好比打仗時沒有預備役一樣,這就很難產了,所以也造成了大學生搶手的現象。

畢竟發展了十二年,很多領域的人才需求,也已經平穩下來了,不像當初那樣瘋狂了。

此時的中華帝國,算是初步解決了人才上的困境,整個國家朝氣蓬勃,如旭日東昇。

此時的中華帝國在目的性上非常的明確,不管是在建設上還是在教育上,甚至是在科研上,都是這樣。

對於夏鈞這個來自二十一世紀的穿越者來說,對於未來世界的科技發展方向是瞭如指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