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一些新興產業上,美國也一直被中國所壓制。
例如飛機、汽車、電器等東西的出口上。
輕工業的出口則是被中國給全面壓制了。
中國的輕工業幾乎全部集中在沿海省份,沿海省份的交通不受限制,對外競爭勢頭極為猛烈,粉碎了一個又一個美國輕工業出口,還一度打入美國市場,將美國輕工業蹂躪得苟延殘喘。
美國當前在出口上還有優勢的就是重工業,但在新興的重工業上卻又沒有任何優勢,顯得很是畸形。
只要中國發展起來了,那些傳統的重工業自然不會放過的。
中國在傳統的重工產品製造上並非落後於美國,只是產能受限。
這種產能受限是有兩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技術工人上的限制,第二就是優勢生產裝置製造上的限制,說白了就是夏鈞靠作弊堆上去的,要想擴大產能,第一得有足夠的技術工人,隨著德國的大量工人來到中國,這個問題得到了緩解。第二就是如同鍊鋼要用電轉爐,那麼電轉爐自己會不會造?
造當然會造,夏鈞在這方面的技術也是買了的,但暫時還造不快,說白了,也還是人不夠。
而製造電轉爐發方面,德國都還沒有這種技術,他們的技術工人用是有用,但不像傳統的工業專案那樣,有了工人就迅速能擴大生產規模,這些工人也得學習一段時間才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傳統的重工業專案上的出口競爭力上也在不斷增強。
之前沒有佔據主導地位並不是說技術比美國差,成本比美國高,只是生產還不足內部需求,哪裡能夠顧及到出口上。
十年的發展,嚴格的說,已經是十二年了。
辛亥**之後開始算,才是十年。
而夏鈞在建安開始發展工業起,到此時已經是十二年了。
十二年下來,中華帝國已經培養出了一批高階人才,同時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工人,中華帝國的人才培養已經是走上了正軌。
走上正軌之後,培養人才就簡單了,這時候是已經到了可以大量‘量產’人才的時候了。
要知道,此時中華帝國的義務教育以及非常普及了,基本上各省到齡兒童和少年都入學上課去了。
而義務教育也從之前的六年,提高到了九年。
小學定為六年,中學定為三年,然後直接上大學。
基本上,議和就是將後世的高中那一階段給砍掉了。
小學六年,要學的東西主要就是基礎的,識字、算術,同時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的素質。
到了中學,再繼續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外,則重點普及民族主義思想,同時重點對學生的素質進行狠抓。
到了上中學的年紀,已經是十二三歲,這時候已經基本上開始走向成熟了,這時候是要突擊學生素質的同時。
中學三年之後,直接上大學。
有人問,那高中的知識怎麼辦?
但高中知識真的能用到現實中來嗎?
答案是否定的。
大學裡,根本不需要那麼全面的知識。
例如學文科的,他幹嘛要學數學?那麼高中數學不就沒有意義了。而且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去學英語?
後世的高中,實際上就是虛度青春。
至於所謂專業所需的基礎知識,上了大學再去學。
到時候這個專業要什麼樣的基礎知識就教什麼基礎知識,那樣豈不是學生的學習負擔更輕?而且效率更高。
總的來說,這就是一個是培養全才還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問題。
中華帝國的教育並非是培養全才的,社會並不需要那些全才,更需要的是一個個能夠更專業的專業性人才。
中華帝國的學生,不需要去學英語,也不需要去學別的什麼外語,但學校也是會有幾節英語課的,但這只是業餘的課程,如果有學生感興趣,能夠學得好,那麼中學讀完馬上可以去外語大學上課了。
同時中華帝國的學生,也不需要每一科目都完全會懂。
絕對要懂的科目只有一個——歷史
歷史是最強制性學生要懂的東西,語文也是一門需要一定程度上過關的,數學也是如此。
但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只要懂基本的東西就可以了,並不要求學生能做出什麼優美的作文,能算什麼高深的數學題。
除了每個學生要記歷史以外,其他的科目只要及格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