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及時處理。
二、治療原則
聚證病在氣分,重在調氣,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為基本治則;積證病在血分,重在活血,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基本治則。要注意依據病情發展、病機演變,區分不同階段,適度調整攻補的策略。積證初期屬邪實,應予消散;中期邪實正虛,予攻補兼施;後期以正虛為主,應予扶正消積。明·李中梓《醫宗必讀·積聚》曾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
三、證治分類
(一)聚證
1。肝氣鬱結證
症狀:腹中結塊柔軟,攻竄脹痛,時聚時散,脘脅脹悶不適,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舌淡苔薄,脈弦。
證機概要:肝失疏洩,氣聚腹中。
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消聚。
代表方:逍遙散加減。本方具有疏肝解鬱、健脾養血之功效,適用於肝氣鬱結,脾弱血虛之證。
常用藥:柴胡、當歸、白芍、薄荷疏肝解鬱;香附、青皮、枳殼、鬱金行氣散結;白朮、茯苓、生薑、甘草調理脾胃。
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術活血化瘀;兼有熱象者,加左金丸瀉肝清熱;寒溼中阻,脘腹痞滿、舌苔白膩者,可用木香順氣散以疏肝行氣,溫中化溼。
2。食滯痰阻證
症狀:腹脹或痛,腹部時有條索狀物聚起,按之脹痛更甚,便秘,納呆,脘悶不舒,舌苔膩,脈弦滑。
證機概要:蟲積、食滯、痰濁交阻,氣聚成結。
治法:理氣化痰,導滯通腑。
代表方:六磨湯加減。本方具有行氣化痰、導滯通便之功效,適用於痰食交阻,脘腹脹痛,飽悶氣逆,大便秘結之證。
常用藥:大黃、枳實通腑導滯;沉香、木香、烏藥疏利氣機;半夏、陳皮燥溼化痰;山楂、神曲健胃消食。
痰濁中阻,嘔惡苔膩者,加半夏、陳皮、生薑等化痰降逆;痰溼較重,兼有食滯,腑氣雖通,苔膩不化者,加蒼朮、厚朴等燥溼運脾;兼脾虛,便溏納差者,加黨參、白朮、炒麥芽等益氣健脾;因於蛔蟲結聚,阻於腸道而引起者,酌情配服烏梅丸。
聚證雖以實證多見,但反覆發作,脾氣損傷,可常服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調理氣機。
(二)積證
1。氣滯血阻證
症狀:腹部積塊質軟不堅,固定不移,脹痛並見,舌暗,苔薄,脈弦。證機概要:氣滯血瘀,痺阻脈絡,積而成塊。
治法:理氣活血,消積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減。前方疏肝行氣,適用於肝鬱氣滯證;後方偏於活血止痛,適用於氣滯血阻,疼痛不適者。
常用藥:柴胡、陳皮、川芎、香附行氣疏肝;丹參、延胡索、蒲黃、五靈脂活血散瘀。
兼煩熱口乾、舌紅、脈細弦者,加丹皮、山梔、黃芩等涼血清熱;氣滯血阻較甚,兼有寒象者,可用大七氣湯,或加肉桂、吳茱萸、當歸等溫經祛寒散結。
2。瘀血內結證
症狀:腹部積塊漸大,質地較硬,固定不移,隱痛或刺痛,納谷減少,體倦乏力,面黯消瘦,時有寒熱,女子或見月事不下,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證機概要:瘀結不消,正氣漸損,脾運不健。
治法:祛瘀軟堅,兼調脾胃。
代表方:膈下逐瘀湯加減。本方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效,適用於膈下瘀血積塊者。可與六君子湯間服,共同組成攻補兼施之法。或服鱉甲煎丸化瘀軟堅,兼顧正氣。
常用藥:香附、烏藥、枳殼、陳皮疏肝理氣寬中;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止痛;三稜、莪術活血軟堅消積;人參、白朮、炙甘草健脾扶正。
積塊疼痛甚者,加五靈脂、延胡索、佛手等活血行氣止痛;痰瘀互結者,加白芥子、半夏、蒼朮等化痰散結。
3。正虛瘀結證
症狀:久病體弱,積塊堅硬,隱痛或劇痛,飲食大減,消瘦形脫,神倦乏力,面色萎黃或黧黑,甚則面肢浮腫,或有出血,舌質淡紫,舌光無苔,脈細數或弦細。
證機概要:徽積日久,中虛失運,氣血衰少。
治法:補益氣血,化瘀消積。
代表方:八珍湯合化積丸加減。八珍湯益氣補血,適用於氣血衰少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