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積丸活血化瘀,軟堅消積,適用於瘀血內結之積塊。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白芍、地黃、川芎養陰補血;三稜、莪術、阿魏、瓦楞子、五靈脂活血化瘀消徽;香附、檳榔行氣以活血。
陰傷較甚,頭暈目眩,舌光無苔,脈象細數者,加生地、玄參、枸杞、石斛等養陰生津;牙齦出血、鼻衄者,加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涼血化瘀止血;畏寒肢腫,舌淡苔白,脈沉細者,加黃芪、附子、肉桂、澤瀉等以溫陽益氣,利水消腫。
【預後轉歸】
聚證病程較短,一般預後良好。少數聚證失治、誤治或反覆發作,日。久血瘀成積者,治療大多比較困難。積證初期,正氣未傷,病邪尚淺,預後一般尚好。但腹內積塊漸大,疼痛日益加重,形體逐漸消瘦,治療多難奏效。如病勢進一步發展,還可出現嚴重變證,如出血、黃疸、鼓脹等,均為病情重篤,預後不良之象,當積極救治。
【預防調護】
重視病人的心理調護,飲食有節,勞逸適度,情志舒暢,保持正氣充沛,氣血流暢,是預防積聚的重要措施。在血吸蟲流行區域,要殺滅釘螺,整治疫水,做好防護工作,避免感受蟲毒。此外,黃疸、脅痛、瘧疾、久瀉、久痢等應及時治療,病情緩解後,要繼續清理餘邪,疏暢氣血,調肝運脾,防止邪氣殘留,氣血瘀結成積。
【臨證備要】
1。積聚臨證應抓住主症,審查病機,確定治則,應遵循《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逸者行之”、“衰者補之”法則,貫穿調氣理血的基本大法。積聚各個證型往往兼有鬱熱、溼熱、寒溼、痰濁等病理表現,其中,兼鬱熱、溼熱者尤為多見。至於正氣虧虛者,亦有氣血陰陽之偏盛不同,臨證應根據邪氣兼夾與陰陽氣血虧虛的差異,相應地調整治法方藥。
2。積聚除按氣血虛實辨證外,尚須根據結塊部位、臟腑所屬綜合考慮,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段明確積聚的性質,對治療和估計預後有重要意義。如聚證系腸梗阻,經內科積極合理治療無效或加重者,則需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如徽積系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脾腫大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可選加具有抗病毒、護肝降酶、調節免疫、抗纖維化等作用的藥物;如惡性腫瘤宜加入扶正固本、調節免疫以及實驗篩選和臨床證實有一定抗腫瘤作用的藥物。
3。積聚治療上始終要注意顧護正氣,攻伐藥物不可過用。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言:“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聚證以實證居多,但如反覆發作,脾氣易損,此時需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以培脾運中。積證系日積月累而成,其消亦緩,切不可急功近利。如過用、久用攻伐之品,易於損正傷胃;過用破血、逐瘀之品,易於損絡出血;過用香燥理氣之品,則易耗氣傷陰,加重病情。要把握好攻與補的關係及主次輕重,注意“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可根據具體情況,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或寓補於攻,或寓攻於補。《醫宗必讀·積聚》提出“屢攻屢補,以平為期”的原則深受醫家重視。
4。在對積證的治療中,可適時選用軟堅之藥和蟲類藥以破瘀消積。不論初起或久積,均可配合外治法,如敷貼阿魏膏、水紅花膏等,有助於活血散結、軟堅消積。此外,尚可配合針灸、氣功等療法。
【醫案舉隅】
常某,女,30歲,工人。
易怒多思,稍不如意,即憤憤不平,抑鬱難解,素日食慾不振,常覺脘腹滿悶,若有物內停,久而脹痛難忍,至今已兩年餘。家人憂心如焚,經友介紹,強步登門求診。
診見病者面容消瘦,精神怠惰,觸按腹部有塊狀物,稍軟,不移動,刺痛拒按,併兼胸腰脹滿,不思飲食等症。餘診其脈,六部搏指應手,沉弦有力,舌質紫暗,少苔。
辨證:氣滯血阻之積證。
立法:疏肝破積,溫經通絡。
處方:白芍12g,青皮10g,香附10g,桂枝6g,延胡索10g,木香6g,雞血藤12g,三稜9g,莪術10g,陳皮9g。
二診:服上方2劑,矢氣頻頻,腹中作聲,腹脹大減,惟積塊疼痛,脈較前稍有緩象,再按原方加黨參、白朮兼扶正氣。
白芍12g,青皮10g,香附10g,桂枝9g,木香5g,三稜9g,莪術10g,陳皮9g,烏藥10g,枳殼10g,黨參10g,白朮12g,甘草5g。
三診:服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