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了胡佛鼓勵營銷協作的強制性措施。這兩個措施認為,更多的計劃以及隨之而來的對競爭的限制、聯邦政府的資助和強化,將促進經濟復興,從而使經濟更加穩定。此外,1933年,以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證券與交易委員會的成立為標誌,羅斯福啟動了一個加強金融市場管制的計劃。同時在新政的前100天裡,政府透過成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TVA)而採用了最為激烈的計劃措施。TVA在國會的授權下在自然資源開發上採取了諸多措施,在新政認為市場失效的這一重要領域培育“有序的發展”。 。 想看書來
大蕭條時代的危機(2)
在1933年新政推出了許多激烈的政府主動措施之時,並未立即對稅收和政府支出進行改革。羅斯福運用正統的、普通的理念開始他的財政計劃。他想要堅持在1932年的競選中做出的平衡聯邦預算的承諾,而在此前三年中,胡佛政府已經採取了赤字財政政策了。1933年,羅斯福警告國會說“在最近的歷史中,自由主義的政府經常被寬鬆的財政政策這塊大石頭砸傷”。羅斯福確信,無論從經濟學的基礎還是從政治學的基礎來看,他都應該平衡預算。事實上,直到1938年為止,羅斯福一直堅持的信念都是認為平衡預算對於培育公眾,尤其是企業對政府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從而才能鼓勵投資,促進經濟復甦。他也相信民意測驗的結果:即便是在1936年的大選中,大部分美國人還是希望平衡政府預算。
但是,平衡預算並不容易。新政的計劃往往都需要大量的開支,從而預算融資和平衡預算都要求有一個較大的稅基。但羅斯福和國會面臨的卻是被蕭條大大壓縮了的稅基,要得到新的收入,只有透過大幅度提高稅率,或者開徵大量新的稅種。他們認識到,如果在短期內將稅收提高到足以維持預算平衡的程度,就很可能使大蕭條進一步惡化。結果是,他們認為一定程度的赤字是必要的,在他的第一屆任期中,羅斯福在每一份預算諮文中都要提到赤字將與蕭條一起消失這種觀點。
聯邦赤字從1933年的26億美元提高到了1936年的44億美元。從每年的赤字來看,羅斯福政府的財政政策可以被視為一種一致的而且是越來越有力地透過赤字開支來推動經濟復甦的政策。但是,赤字的原因部分在於稅基的壓縮,赤字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也是不受歡迎的。事實上,羅斯福政府的赤字大約只有一半是來自有意的政策決策。在他的第一屆任期中,羅斯福和國會只是在1933年和1935年採用了擴張性財政政策。由於羅斯福在平衡預算方面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的第一屆任期中的財政政策並不比1929—1931年胡佛任期內的財政政策更具擴張性。
羅斯福可以在不犧牲經濟復甦的條件下采用赤字政策。因為他已經成功地將貨幣政策從聯邦儲備體系的控制下解放出來,並且制定了擴張性的貨幣供給政策,他並沒有冒險提高赤字而將利率推到抑制投資的水平上。這就證明了羅斯福在財政政策上比赫伯特·胡佛更為保守。他顯然沒有采用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藥方,凱恩斯在《繁榮的處方》( The Means to Property)一書中敦促蕭條國家的政府透過積極地使用赤字政策來刺激私人投資。凱恩斯在回憶1934年與羅斯福會面時的情形時評論道,他“猜測總統具有更多的經濟學知識”。羅斯福回憶說,凱恩斯“留下了一大堆冗長的圖表。他肯定是個數學家而不是政治經濟學家”。
1935年,羅斯福對不斷高漲的“左派的驚雷”、尤其是休伊·朗(Huey Long)的“分享財富”運動做出了回應,他將國家的政策轉向了更加集權化的方向。新政的轉變有四個重要方面。第一,聯邦緊急救濟署(FERA)和工程振興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WPA)的成立,使聯邦失業救濟成為了半永久性的措施。第二,《瓦格納法》為工會的集體議價提供了一個有保障的框架。第三,《社會保障法》在美國建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社會保險體系。透過這些法案,聯邦政府的首要責任變成了組織和分發養老金和失業保險。第四,透過1935年的《稅收法》,恢復了再分配稅體系。
在稅收方面,羅斯福顯然堅持了民主—中央集權制的傳統。像他之前的伍德羅·威爾遜一樣,羅斯福個人是平衡預算和再分配稅的支持者。他深信“敲富人的竹槓”這種稅收的作用——將稅收負擔轉移給最富有的人和公司。在1935年之前,羅斯福已經逐漸開始推行累進的再分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