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乙、私役軍士事例表

時間〖〗私役者〖〗地方〖〗情況〖〗資料出處景泰五年〖〗鎮守內官弓勝〖〗山西〖〗私役操軍廣種莊田。〖〗《明臣奏議》三《劾內官弓勝疏》天順元年〖〗太監〖〗宣府、大同、浙江〖〗廣種田地,佔役軍士,不得操守。〖〗《明英宗天順實錄》卷二七四天順六年〖〗守備太監馬貴〖〗大同〖〗私役軍人耕獵。〖〗(同上書)卷三四二續表時間〖〗私役者〖〗地方〖〗情況〖〗資料出處成化三年〖〗守備懷安等衛奉御田真〖〗懷安等衛〖〗役佔軍人耕種田地。〖〗《明憲宗實錄》卷四一弘治十五年〖〗右少監劉恭〖〗遼陽〖〗私役軍餘千餘人,佔種官地300餘頃(《中官考四》作“300餘畝”)。〖〗《明孝宗實錄》卷一九二正德六年〖〗守備內臣〖〗南京〖〗役佔營卒,私置莊店。〖〗《明武宗實錄》卷七六嘉靖九年〖〗鎮守太監杜唐〖〗雲南〖〗役佔軍餘。〖〗《明世宗實錄》卷一一○

軍屯的破壞,使官軍俸糧嚴重虧缺,各邊軍餉大半由太倉撥銀,這樣,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朝廷只得預設了軍屯向民屯轉化的事實。到崇禎時,盜屯損餉之弊已因“相沿已久,難於核實”,於是“無論軍種民種,一照民田起科”[156]了。

軍屯的破壞,嚴重地削弱了明王朝的邊防力量。韃靼以及稍後興起的後金之所以能對邊疆不斷騷擾,甚至侵入內地擄掠焚劫,軍屯的瓦解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四) 小結

綜觀明代宦官與明代經濟的關係,可以清楚地看出,明朝皇帝在派出宦官——家奴來監軍、鎮守、掌管廠衛的同時,也希望藉助宦官干預經濟,從又一個側翼來鞏固皇權。

但是,事物的發展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明代宦官在經濟領域的隨意指令,殘酷掠奪,使生產力遭受破壞,社會經濟凋敝,財政匱乏,並加速了邊防的瓦解。特別是萬曆年間的礦監稅使,使全國各地百姓和工商業者遭受了一場少有的浩劫,造成民不堪命,“憤怒無處可伸,鬱結無時可解”[157]的局勢,逼成了遍於全國各地的民變,表明了宦官對經濟領域的破壞,已是積重難返,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嚴重桎梏。顯然,明王朝在經濟領域重用宦官,就如同在其他領域重用宦官一樣,到頭來都是縱虎噬臍,加速了王朝的崩潰。而且,即使就宦官本身而論,儘管他們曾經橫行一時,巧取豪奪,腰纏萬貫,但最後在農民軍追贓助餉中,亦是被拷掠得體無完膚,家產一空,同樣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三、明朝宦官與軍事(1)

明朝宦官對軍事的干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提督京營和監軍統兵。二、擔任鎮守和守備。以第一點危害最大,後果最為嚴重。

(一) 提督京營和監軍統兵

明朝的軍隊,主要分三個部分:京兵;衛所兵;邊兵。京兵又包含兩支軍隊,一是錦衣等十二衛,負責保衛宮禁,即所謂“天子親軍”。另一支軍隊是京營,從全國各地更換調來,用以保衛京城。衛所兵分佈在全國各省及政治、軍事上要害所在,每衛約有兵五千六百人。邊兵,顧名思義是守衛邊疆之兵,屯戍各邊要塞。

這三部分軍事力量中,最重要的是京兵中的京營,它不僅直接擔負著保衛首都的重任,類似今天的衛戍區,而且如果外省或邊疆有重大戰事,必要時京營還得抽調部分精銳,前去增援、###,被地方視為“天兵”,因此,它不僅人數眾多,通常保持著三十多萬的人馬,最多時達百萬之眾,而且一般說來,裝備精良,在這一點上,又類似於今天實力最強的集團軍。

終明之世,京營經歷過很大的變化。明初的京營指三大營,即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為明朝初年對外作戰的主力部隊。但日久弊生,其後,在景泰三年(1452)成立十團營,天順八年(1464),改建十二團營,正德年間,又改十二團營為東西兩官廳,而至嘉靖中葉,重新恢復三大營,設立戎政府。其後,隆慶四年(1570)正月,又詔改戎政,收戎政府印,再分設三大營,各設總兵一人統領。京營的建制變來變去,但軍事實力卻越來越弱。如果說,明初至正統初,是京營兵的鼎盛時期,那麼,“土木之變”則成為京兵由盛至衰的標誌,演變至崇禎年間,京營已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堪一擊。

京營由明初的威風凜凜,武功蓋世,蛻變成明末的“兵不足恃”[158],甚至是“營軍皆踉兒戲,人馬徒費芻粟,實無用也”[159],當然有種種原因,但宦官典兵,是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