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宦官典兵並不是明朝的特產,唐、宋時代便有宦官監軍的設定,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像明朝這樣,用宦官普遍、深入、持久地對軍隊提督、監察。據《山堂別集·詔令雜考》載,早在龍鳳十一年(1365)、十二年(1366),當時只是吳王的朱元璋,已差內使朱明、李順等前往軍中,向大將軍徐達等知會重要軍令,這是宦官參與軍事活動的開始。其後,宦官參與軍事活動逐漸增多,而且不限於傳遞命令,如永樂八年(1410),都督譚青營即有內監王安坐任監察,三大營皆以內監為提督。所謂“正統中添設提督坐營監槍太監”[160],更是英宗朱祁鎮完成了宦官監軍制度化的明證。英宗復辟後,更正式任命大太監曹吉祥總督三大營,由他一人獨攬京營的大權。憲宗朱見深即位不久,恢復團營,由太監劉永誠總節制,並在各營派了宦官“監神槍”。計有:奮武營——週中,耀武營——王亨,練武營——唐順,顯武營——林貴奉,敢勇營——張溫,果勇營——趙永,效勇營——鄭達,鼓勇營——米童,立威營——高廉,伸威營——王璇,揚威營——張,振威營——張紳[161]。成化時,太監汪直得寵,憲宗讓他總督團營,十二營仍以宦官分別監槍[162]。每三年由司禮太監一人主持閱兵大典,別的官員即使地位很高,也不能與之平起平坐。自封“威武大將軍”的正德皇帝,更加重用宦官。他一上臺即命內官監太監劉瑾管五千營,御用監太監張永管神機、顯武二營。隨後,又令張永督十二團營兼神機營,魏彬督三千營。嘉靖時,世宗朱厚吸取了武宗的教訓,對宦官專權有所警惕,撤銷團營、兩官廳,恢復三大營舊制,“罷提督、監槍等內臣”[163]。但是,這種歷史局面,並沒有能一直維持下去,天啟時又恢復了宦官的提督職務。崇禎帝即位後,雖然大刀闊斧地翦除了魏忠賢、客氏,清算閹黨,撤掉各處鎮守宦官,並在崇禎三年(1630)革去宦官提督,但不久又重用宦官。京營自監督外,總理捕務者二員,提督禁門、巡視點軍者三員,都以御馬監、司禮監、文書房的太監擔任,“於是營務盡領於中官矣”[164]。具體說,崇禎五年(1632)七月,以司禮太監曹化淳提督京營戎政,十年(1637)正月,以御馬太監李名臣提督京城巡捕,十一年(1631)四月,以司禮太監曹化淳、杜勳等提督京營。十六(1643)年八月,以司禮太監王承恩督察京營戎政。次年三月,農民軍兵臨城下,崇禎帝命王承恩提督全城,又召前內監曹化淳分守諸門。結果,明朝很快便滅亡了。

三、明朝宦官與軍事(2)

弘治皇帝敕諭御馬監太監鄧原碑(碑

在福建漳浦縣溪東村福壽院舊址。照

片是漳浦縣文化館王文徑先生攝。)

宦官的監軍統兵,開始於永樂年間,盛行於明中葉,在明末全面推行。正如《明史·職官志一》所概述的那樣,“既而內監添置益多,邊塞皆有巡視,四方大征伐皆有監軍,而疆事遂致大壞,明祚不可支矣。”例如:永樂八年(1410),朱棣派宦官王安、王彥之、三保、脫脫到都督譚青等營,後又將王安派到左都督吳允誠營中。不過,宦官用正式監軍的名義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是正統二年(1437)的事。這年十月,英宗朱祁鎮命鎮守甘肅左副總兵任禮充總兵官,###阿臺朵兒只伯,派太監王貴和兵部尚書王驥“監督之”。四年(1439),派太監吳誠、吉祥監督諸軍###麓川宣慰司任發。而正統十四年(1449)明軍在土木堡的大慘敗,更是太監王振親自統兵的惡果。崇禎年間的宦官監軍,簡直是史不絕書。或監視、或監餉、或監製、或督理,名稱不一,但都是監督軍隊,都是軍隊的太上皇。如:崇禎四年(1631)九月,命太監王坤往宣府、劉大忠往大同、劉允中往山西,監視兵餉[165]。同年,太監王應期監軍關寧,張國元監軍東協[166]。崇禎十七年(1644),命司禮監隨堂內監高起潛總監關寧、薊鎮中西二協,方正化總監真定、保定等處;乾清宮太監杜勳監視宣府,王夢弼監視順德、彰德,牛文炳監視衛輝、懷慶;乾清宮打卯牌子御馬監太監楊茂林監視大同,李宗化監視薊鎮中協,張澤民監視兩協[167]。可以說,崇禎年間的宦官與軍隊,真是如影隨形。雖然崇禎八年(1635),一度撤銷宦官監軍,但次年又很快恢復。當時工部右侍郎劉宗周在奏疏中說:“人才之不競,非無才之患,而無君子之患;今天下即乏才,亦何至盡出二三中官下,每當緩急之際,必授以大任”[168]。此疏卻根本未報。

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