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渴望它,是由於其內在的價值,而不是因為它把你帶到和別人相互比較的某個位置。相互比較的願景(relative vision)也許在過渡階段是合適的,但它很少能帶你走向卓越。比較和競爭也沒有什麼錯。petition(競爭)一詞的原意是“striving together”(共同奮鬥,來自拉丁語petrere),它是人類迄今為止發明出來的、讓每個人都發揮最佳狀態的最好模式結構之一。但是,競爭過後,願景已經(或未能)實現之後,只有你的志向目標才能讓你繼續前行,讓你開發出一個新的願景。這是對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對你的願景進行不斷聚焦和再聚焦的過程。
願景包括許多方面。有物質方面的,比如想在哪裡住,銀行裡存多少錢。有個人方面的,比如健康、自由和對自己的誠實。有服務方面的,比如助人為樂,或者對某個領域的知識開發作出貢獻。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的一部分。現代社會總是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物質方面,而同時又給我們的物質慾望加上一種犯罪感。西方社會強調我們的個人願望,比如在某些圈子裡,對於身材勻稱的崇拜幾近盲目的程度—然而,我們卻相對很少注意我們服務的願望。實際上,表達服務和作貢獻的願望,是很容易讓人感到天真或可笑的。事情也許如此,但從與數千人交流的經歷中,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個人願景包括了所有這些層面,還有更多。還有一點也很清楚,即要保持一個與主流社會不同的願景,是需要勇氣的。
為自己的願景而堅持自己立場的勇氣,正是高水平自我超越的特徵。或者,用日本人對大師的說法,“當到達無間隙的境界時,一個人的願景和行動之間,連頭髮絲都放不進去”。9
從某種意義上講,澄清願景是自我超越修煉中一個比較容易的方面。對許多人來說,面對現實是更艱難的挑戰。
保持必要的張力
人們通常感到,談論自己的願景,哪怕是很清晰的願景,也會有很大的困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我們的願景和現實之間存在差距。“我想自己開個公司”,但是,“我沒有資金”。或者,“我想從事我真心喜歡的職業”,但“我還得掙錢餬口”。這些差距可能會使願景看似不切實際,或者純屬想象。它們可能會令我們感到氣餒,或沒有希望。但是,願景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也是一種能量的源泉。假如沒有差距,就沒有任何追求願景的行動的必要。其實,這個差距正是創造效能量的源泉。我們把這個差距叫做創造性張力(creative tension)。10
第8章 自我超越(7)
假設在你的願景與現實之間,有一條橡皮帶。如果拉伸橡皮帶,它就會產生張力,這代表了願景與現實間的張力。張力尋求做什麼呢?只能是減小或釋放。要減小張力,可行的方法只有兩種:讓現實向願景靠攏,或是讓願景向現實靠攏。能夠實現哪種方法,取決於我們是否堅持自己的願景。
創造性張力的原理,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它融合了該項修煉的所有要素。然而,人們往往容易對其產生誤解,例如“張力”這個詞似乎就暗含了焦慮和壓力的含義。但是,創造性張力並不會帶來任何特殊的感受。它是一種力量,在我們認識到願景與現實不一致時,這種力量便會發揮作用。
然而,創造性張力往往會導致與焦慮相關的感受或情緒,例如悲傷、沮喪、絕望、擔憂等。這種現象時常發生,以至於人們很容易將這些情緒與創造性張力相混淆。人們會認為,創造的過程要完全處於焦慮狀態。但是,創造性張力存在時產生的這種“負面”情緒,並非創造性張力本身;認識到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上述這些情緒,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感張力(emotional tension)。
如果我們沒能分辨情感張力和創造性張力,那就相當於預先降低了自己的願景。願景沒有實現時,如果我們感到極度沮喪,我們可能會有強烈的衝動要舒緩這種沮喪情緒。最直接的舒緩方法就是:降低願景!“哦,高爾夫球嘛,其實打75杆也沒那麼重要,我打到80多就很開心了。”
或者你會說:“其實我並不在乎能不能參加演出。反正我怎麼樣都是要當音樂老師來掙錢的,我只關注這個就足夠了。”緩解情感張力的過程十分隱匿,因為它能在人們並不知覺的情況下進行。願景是產生創造性張力的一個端點,也是我們任何時候都能完全掌控的一個端點,只要對它進行調整,情感張力總能得到舒緩的。我們厭惡的情緒消失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