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我超越(5)

大多數成年人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願景。我們有目的和目標,但那不是願景。如果你問成年人想要什麼,很多人實際說出的是他們想不要什麼。他們想要一份更好的工作,也就是說,他們想辭掉現在這份無聊的工作。他們想住在更好的鄰里社群,或者不用擔心犯罪,或者不用為孩子完成學業操心。他們想讓丈母孃(婆婆)搬回她自己家,或者想使自己的腰疼病好起來。這類“負面願景”(negative vision)的冗長列舉,的確是極為普遍—即使在非常成功的人士當中也是這樣。它們是花一輩子時間融入主流、應付社會和解決問題的人生經歷的副產品。在我們的研討班上,有個十幾歲的孩子說,“我們不應該叫他們‘成人’(grown ups),而應叫他們‘棄人’(given ups,放棄了的)。”

縮水的願景的另一種更微妙的形式,是“注重手段而不注重結果”。比如,許多高管選擇“高市場佔有率”,作為他們願景的一部分。但這又為什麼呢 “因為我想讓我們公司贏利。”而你可能會想,高利潤本身不就是一個內在的結果嗎,為什麼不能成為內在願景?對有些人來說,這也的確就是內在願景。但是,還有多得出乎意料的其他領導者,對他們來說,利潤只是達到其他更重要的結果的手段。為什麼選擇高利潤率?“因為我想讓我們公司保持獨立,避免被吞併。”這裡提到的每個目標都是合乎情理的,但最後一個,即對我們自己的忠誠,對這些高管來說才最具有內在意義。其餘的,都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而手段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改變。關注終極內在願望,而不僅僅注重次要的目標,這種能力是自我超越修煉的一塊基石。

真正的願景,不能離開“志向目標”(purpose)這個概念去孤立地理解。志向目標,指的是個人對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的領悟。“人都有志向目標”這個說法,是沒有人能證明或證偽的。爭論這個問題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但作為一個有用的假設(working premise),這個概念很重要。它意味著,幸福感可以最直接地來自與你的志向目標相符的生活。蕭伯納曾生動地表達了這個概念:

這是生命中真正的喜悅,你意識到,你在被一個崇高偉大的志向目標所利用……你成為自然之力,而不是頭腦發熱的、自私的、疾病和怨恨纏身的渺小的呆子,總在那裡抱怨這個世界沒有全心全意讓你幸福。8

在有些組織中,同樣的原則被描述為“真心的關懷”(genuine caring)。在大家談論個人志向目標感到不自在的地方,談論真心的關懷卻一點兒沒有問題。當人們產生真心的關懷時,自然就有認真投入的承諾和行願。他們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於是熱情滿懷、精力充沛。他們在做自己必須做的事,因此即使面對障礙和挫折,也能堅忍不拔。那是他們自己的工作。

每個人都有過工作順利流暢的經歷,那時你感到工作任務很上手,你使用的方法也簡約而得當。比如,有人有了出國的願景,結果發現自己學習新語言的速度比以前大有提高。因為個人願景會帶來這種效果,所以你會經常注意到你的個人願景,它是吸引你的那個目標,它使你感到,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但是,願景和志向目標不同。志向目標類似於一種方向,一個大標題。願景是特定的目的地,是你渴望的未來圖景。志向目標是抽象的、梗概的;願景則是具體的、明確的。志向目標可以是“提升探索太空的能力”;願景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讓人類踏上月球”。志向目標可以是“盡力做得最好”,是“優秀”;願景則是“跑一英里用時四分鐘”。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8章 自我超越(6)

真的可以這麼說,在願景建立之前,什麼都不會發生。但同樣也可以說,願景背後如果沒有對志向目標的領悟,沒有召喚,那願景也只是個漂亮的想法—一切都只是“喧譁與騷動,沒有任何意義”。

反過來,沒有願景的志向和目標,缺乏對適度規模的把握。“你和我都喜歡網球,喜歡談論擊觸地球、打反手球、追接超速底線角球的刺激,以及打製勝球。我們可能談得很開心,但隨後卻發現,我在準備當地鄉村俱樂部的網球賽,而你卻在準備參加溫布林登網球公開賽。我們雖然有共同的熱情和愛好,但精通的程度完全不同。在我們確認心中的規模範圍之前,也許我們認為我們在溝通,但其實我們並沒有溝通。”

從本質上說,願景是內在固有的,不是相互比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