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成嫌澇抖際嗆桶�⑶濁械奈⑿Γ�不笆焙脫趙蒙���羥崢於�驕病K�納硤遄聳疲�宦凵峽巍⒄玖⒒故切兇擼�急3終�保�穎澈罌床壞交⌒蔚�###(俞子夷語)《我的半生》序二,江西教育用品廠,1941年。。他對公益事業表現出極大熱情。在清華期間,陳鶴琴做了兩樁一直到幾十年以後仍為他自己津津樂道的“事業”。第一樁事業,陳鶴琴在清華園內辦了一所校役補習學校,每晚上課,物件是學校裡的工勤人員和雜役,通常都會有三四十人上課;第二樁事業,陳鶴琴在離清華園二三里外的成府村辦了一所義務小學,教鄉村的孩子識字、讀書。兩所學校的校長由他一人擔任,教師則由他自己和班上的同學共同擔當,班上的學生有幾十人。清華學堂畢業時照

當時清華園附近一帶都是鄉村田舍,南起大鐘寺,西至海甸,都曾踏遍了這個“青年天使”(鄭曉滄語)的足跡。每到圓明園的廢墟映著夕陽殘照的時候,年輕的陳鶴琴帶著老老小小的學生們有說有笑回到學校。他去上夜課時,手提燈籠,穿過稀疏村落;下課後,又沿著田壠間蜿蜒曲徑走上返回清華的大道。他與校內外人們相處都很好,不論是校內同學還是校外販驢的鄉民、乞丐都逐一接近。

在陳鶴琴即將離開清華赴美前,有一個曾在校役補習學校學習過的理髮匠對他說:“陳先生,你要離開我們了,我們很難過。你待我們實在好,我們不能忘記你。”這位理髮匠向陳鶴琴索要了一張照片,要把它掛在牆上,作為紀念。然後,理髮匠將一把舊式剃頭刀送給陳鶴琴並說道:“這把刀剃起鬍子來比外國刀來得快,每次你用它的時候,也可以想到我們呢!”這番樸實的話語一直縈繞在陳鶴琴的記憶裡。23年後,陳鶴琴已成為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有一次來清華開會,在飯堂裡,一個廚房裡的老師傅居然認出了他:“你不是陳先生嗎?”

陳鶴琴的同學邱椿回憶當年的情形:“彷彿是民國三年春季的一個星期日,筆者同幾位朋友到清華園南約二里路的成府村蹓躂,猛然看見街頭許多村民,男女老幼,擠成一團,其中有個口齒清楚的小孩子,講什麼‘雷聲的起源’,博得如雷的掌聲。仔細打聽,才知道講演者是成府小學的學生,而這個小學是陳鶴琴先生創辦的。‘陳鶴琴將來必定是一個大教育家。’有個朋友這樣說。”《我的半生》序八,江西教育用品廠,1941年。後來,這所小學繼續辦了下去,新建了校舍,招了幾百名學生,有了相當規模。

這是陳鶴琴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的開始,也是他最初的教育實踐。

六十多年後,陳鶴琴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一切為兒童,一切為教育。

我今年虛度90歲,適逢吾校清華七旬大慶,何幸如之。

我回憶當年離吾校不遠的地方海甸成府,我專為附近窮苦失學兒童辦了一個義務小學,每天下午4時回來還為清華校役辦一個補習夜校。這是我一切為兒童,一切為教育,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的開端。《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9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三 憧憬與嚮往(1)

早年清華的學生,都有一種揮抹不掉的情結,所謂庚款之痛。清華創辦的歷史與國難、國恥相連,深深地印刻在這些來自各地的莘莘學子的內心,隱隱作痛。陳鶴琴寫道:在童年時代,我的人生觀無非是顯親揚名。在中學時代,我的人生觀在濟世愛眾。在大學時代,我的人生觀除濟世愛眾外還能注意到救國呢。這種救國的觀念是在清華養成的。清華創辦的歷史我很明白。清華的經費是美國退還的庚款。庚款是什麼呢?無非民脂民膏而已。所以我覺得我所吃的是民脂民膏,我所用的也是民脂民膏,將來遊學美國所有的一切費用,也都是民脂民膏,現在政府既然以人民的脂膏來栽培我,我如何不感激呢?我如何不思報答呢?愛國愛民的觀點從此油然而生了。《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573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1914年7月,在周詒春校長的帶領下,來自清華的畢業生從北京南下來到上海,24歲的陳鶴琴是其中之一。這一批留學生,除清華以外,聖約翰和各省都派遣了學生,共100人左右。環球學生會的朱少屏負責辦理出國護照、訂艙位和籌備歡送會等事宜。歡送會是在某花園裡舉行的,擔任過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唐紹儀先生致歡送詞,諄諄地勉勵這些即將遠行的學子。陳鶴琴與眾多學子認真聆聽,對未來的憧憬與嚮往使這些年輕人幾乎不能平靜。這些來自於中國各地、剛剪掉辮子不久、還穿著長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