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黎元洪被封了大都督,革命軍揮師北上,清朝廷搖搖欲墜,京城裡亂作一團,人心惶惶。清華宣佈停學,學校發給每位學生路費20元,學生們紛紛離校南返。起初,陳鶴琴對時局沒想到過會有多麼嚴重,仍獨自留在宿舍裡專心讀書,後來,在同鄉楊炳勳的一再催促下,他才戀戀不捨地離開清華園,踏上了返鄉之途。此時,水陸交通都很吃緊,他們從北京乘火車到天津,轉乘太古郵輪南下。因為沒買到艙位票,他們只好買了貨艙票,睡在艙裡的一口棺材旁邊。船上甲板、船艙、通道上到處是逃難的人們,擁擠不堪,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陳鶴琴回憶說:“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的逃難。”《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565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經過幾天海上航行,終於到了上海,然後從陸路回到杭州家中,陳鶴琴見到久違的母親、小哥、小姐夫婦,全家團聚。在這次回家期間,他請母親將20年來一直與他相依為命的辮子親手剪掉,以作為自己舊的人生完結,身心輕鬆地走進新的天地。他寫道:這條辮子是母親賜給我的,是母親每天早晨替我梳打的,現在我奉還給她。她老人家把它好好兒儲存著。《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565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不久,陳鶴琴告別家人去了上海,回到聖約翰繼續學業。12月25日,隆裕皇太后詔告宣統皇帝宣佈退位,這一天也是西方的聖誕節。在悠揚的聖誕歌聲中,紫禁城的大門被重重關閉。次年,民國成立,清華登報重新開學,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陳鶴琴再一次離開上海,踏上北上之路,回到了清華園。
。 想看書來
一 晨鐘暮鼓(1)
陳鶴琴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了清華校園,這位來自江南小鎮的20歲年輕人,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他曾這樣寫道:我的清華時代,好像永珍更新的新年,好像朝氣蓬勃的春天。我的希望,非常遠大;我的前途,非常光明;我的精神,非常飽滿;我的勇氣,非常旺盛;我的自信,非常堅強;我的自期,非常宏遠。那時做人真覺有無窮愉快。《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564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清華園中的一切,使這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很感###。
清華之初,始於1908年美國國會透過法案,授權美國總統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國實際損失的部分,用此筆錢辦學,並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中國戰敗,清政府與11國列強簽訂《辛丑條約》,包括允付戰爭賠款共計白銀4�5億兩,自1902年起分39年還請,年息4厘,其中美國分得其中7%,約合美金2444萬元。1905年1月,清政府駐美公使梁誠與美國政府交涉,提出核減賠款;1907年,梁誠再次向美國總統提出減收庚款事宜。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於1907年12月3日在國會發表演講,提出“以援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繁眾之國能漸漸融洽於近世之文化”,要求國會授權向中國退還部分庚款用於中國政府派遣學生來美留學。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透過《豁免中國部分賠款》的法案,並授權美國總統宣佈實施。清政府遂於當年7月14日致函美國政府,“此後當按年派送學生到貴國承受教育”,確認“從賠款開始退還之年起,敝國政府於前四年每年遣送百人至美留學……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必遣50人赴美留學,直至該項退還賠款用完為止”云云。雙方協議,創辦清華學堂。此後,清政府向美遞交《派遣美國留學生的章程草案》,開始選派留美學生的實施工作。1909年10月,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共50人,登上去美國的郵船,開始遊學歷程,其中有大教育家、後來曾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他們所學的專業包括化工、機械、土木、冶金及農、商各科。1910年10月,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上路,他們中有胡適、趙元任、竺可楨等人。從第三批起,被錄取的留美學生先要在清華完成相當於大學預科的學業,然後才被送往美國進入正規大學學習深造。因此,有人稱清華為“庚款學校”。
清末新政實行教育改革,1904年頒佈《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培養目標、學習年限、學習科目及其相互之間的銜接統屬關係,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包括進學校課程。1905年,清廷下詔廢除科舉制度。此後,各省陸續興辦新式學堂,在校學生數量逐年增加。從此,中國的近代教育有了新的開端。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