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開端,這也是教育改革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改革師範教育是陶行知、陳鶴琴一直致力實現的目標。隨著國民教育在各地推行,師資不足的問題日益凸現出來,一方面需要培養大量師資,另一方面要改善和提高現有師資的素質。針對當時國內師範教育不足的問題,陳鶴琴曾批評:“師範學生大多數是因為師範學校不收膳宿費,所以去進師範學校的。在學的時候所學的無非是書本教育,並無施教的需要和慾望,畢業以後亦並不一定誠意地去做教師,無所謂動機和動境。師範教師呢,亦只照例地在紙上空談教授學生,明知沒有效力,亦無法去改革。因此學生畢業之後,腦筋中卻存滿了五日京兆的觀念。這種樣子辦教育,難怪沒有良好的結果了。”《陳鶴琴全集》,第五卷,第37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因此,他認為要培養優良的國民師資,必定要改進現階段的師範教育,“師範教育一定要實驗!”陳鶴琴指出:“只有經過實驗,才能獲得切實的改進。不但師範課程要實驗,教材教法也要實驗,以至師範學制種種,都要透過實驗和研究,才能產生一部恰當而完整的師範學校新課程,適合中國國情的師範教材和教法,然後才有完美的師範新學制。”《陳鶴琴全集》,第五卷,第39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
藝友制是陶行知在曉莊師範所採用適合中國國情師範教學的新形式。
陶行知對藝友制的解釋:釋義何謂藝友制?藝術之謂,亦可作手藝解。友為朋友。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藝術或手藝者,謂藝友制教育。
方法藝友制之根本方法為教學做合一。事如何做便如何學,如何學便如何教。教法根據學法,學法根據做法。先行先知者在做上教,後行後知者在做上學。共教、共學、共做方為真正之藝友制,亦惟藝友制始能徹底實現教學做合一之原則。《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587頁,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陳鶴琴對藝友制的解釋:……就是把學習與理論合二為一。就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後行後知的在做上學。凡學校有一藝之長的教師,便可招收藝友,大家共教共學共做,以打破從前紙上空談、大書呆子教小書呆子的陋習。《陳鶴琴全集》,第五卷,第38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在此期間,陳鶴琴與陶行知的合作更為密切。他們一道成立幼稚教育社,編印《幼稚教育》月刊,研究學前教育。在其任內,陳鶴琴對陶行知創辦鄉村幼稚師範院給予大力支援,促成政府經費撥款。1928年1月8日,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燕子磯小學、堯化門小學、曉莊小學、鼓樓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開始聯合招收藝友,以培養和訓練師資,這是陶行知的主張。陳鶴琴向南京女子中學和南京中學師資科徵詢意見,將其畢業生派至市立實驗小學擔任藝友,同時接納來自曉莊的藝友制學生陸靜霞到鼓樓幼稚園實習。此外,南京特別市教育局擬招收藝友十餘名,以培養教育行政人才。
三 “陳科長”(4)
陳鶴琴十分重視小學教育,他曾強調:“小學教育是國民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開端,是發揚文化的始基。所以比中學、大學教育更加重要。國家的發展、青年的前途,全在小學教育的改進,我們做小學教師的責任是何等重大!”
對於好的小學教師,陳鶴琴提出三項必備要素:●慈母的性情。
●懷疑的態度。
●改造環境的精神、要親身去做。對於正確的教育方法,陳鶴琴提出四項原則:●要以兒童心理作根據。多用手做,多用眼看,而少用耳聽。
●要用整個的大單元的教學。應當用整個的教學法去進行教學,力謀各科間的聯絡,舉行大單元的中心設計。
●要多利用遊戲比賽。鼓勵兒童的興趣。
●練習。一定要有指示和輔導,教師要在桌間巡視,進行個別的指導,這是教師所負的責任。關於教材,陳鶴琴提醒要特別注意兩點:●兒童的康健。因為兒童的學習與兒童的康健、身心的發育有密切的關係。
●兒童的公民訓練。現今社會個人主義太盛,只重個人的發展,只顧個人的安樂、幸福,而對他人的安寧、利害不恤、不顧。這樣的弱肉強食、爭奪搶殺還成什麼世界?所以一定要注意公民的訓練,培養對於人類的同情心,注意兒童的自治能力,組織團體生活,使他們成為一個社會健全的分子。關於學級的組織,陳鶴琴主張要把小學一年級與幼稚園溝通,並且希望二年級與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