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正因為這樣,直到1995年4月10日陳雲去世之後,我才從上海飛往北京,在中南海採訪他的夫人于若木。

我在1978年曾訪問過她。當時,她很認真地答覆我的問題,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一回,在採訪中,她又是以極為認真的態度,回答我的問題。每當回答完一個問題,她總是問我:“你還有什麼問題?”由於我事先草擬了採訪提綱,也就一個一個問題問,她逐一給予答覆。由於她過去幾乎從不對外談陳雲,也幾乎不談她自己的身世,這樣,她這次對我所談的許多內容,成了“獨家新聞”。我很感謝她的鼎力支援。採訪非常順利。我除了把她的珍貴回憶寫入《陳雲之路》一書中之外,還寫了兩萬多字的專訪。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在中南海的採訪(2)

我用電腦寫完專訪初稿,航寄於若木審閱。

1995年7月13日傍晚,我接到于若木從北京打來的電話。她告訴我,文章已經收到,翌日她要去北戴河,可以帶到那裡看。不過,要到7月18日回北京才能寄出。

我在7月21日收到她的來信和修改過的文稿。我看了一下她的信,果真是18日從北京寄出的。

她改得很仔細。有的細節,經她補充後,非常生動。

比如,文章中寫及,陳雲在家中總是喊她“陸華”──她原名於陸華。她則補充了一筆,說她在給陳雲寫信時,稱他“雲兄”。

又如,初稿中提及,她生了大女兒,“陳雲為女兒取名陳偉力”。她改成“于若木為女兒取名陳偉力”。她補充了一句:“兒子的名字為陳雲所取,女兒的名字則為于若木所取。”他們家這樣的“取名規則”,鮮為人知。這樣,我後來再度去京,在7月17日又請她詳細談了陳雲和她給孩子取名的經過,“挖”出了許多新的故事。

再如,初稿中提及,陳雲不記日記。于若木補充了這麼幾句:“但每天氣象他都記錄,每天生活起居也作記錄,大便的時間,量的多少都記。”這又從一個小小的角度反映出陳雲的細心。

于若木連初稿中的用詞,她都很細心加以斟酌:

文章中寫及陳雲生活“簡樸”,她改為“儉樸”;

寫及她父親“主辦”山東第一師範,她改為“創辦”;

寫及去年春節陳雲在熒屏上亮相,“海外輿論普遍認為陳雲健康情況良好”,她把“海外”改為“海內外”……

這些一字之易,顯得更為準確,也表露出她的認真。

她是營養學家,連醫學名詞都幫我改正。

比如,文章中提及陳雲晚年患吸入性肺炎,大夫不得不使用抗菌素殺菌,可是這麼一來,把腸內有益的“雙曲桿菌”也殺死了,減弱了消化力。她把“雙曲桿菌”改為“雙歧桿菌”。

又如,文章中寫及陳雲晚年從喝牛奶改為喝豆漿,“這主要是考慮到豆漿的膽固醇低,更適宜於老年人飲用”。她把“膽固醇低”改成“無膽固醇”。

這些科學方面的改動,充分表明她對自然科學的熟悉。

她送給我三封很珍貴的信的影印件,並同意在文中加以引用。這三封信是陳雲去世後,才在北京集郵市場上發現的。這三封信,是陳雲、她和她的妹妹在1939年從延安寄給正在英國倫敦的她的大哥于道泉。不知是什麼原因,居然流落到北京的集郵市場。幸虧被薄一波的兒子薄熙成發現,買下了三封信,送給了于若木。由於于若木的幫助,使我有幸得以首次公開披露了這三封信。

1995年8月8日,我又對她進行補充採訪。她回答了我一批新的問題。內中,她談到一些文章,由於已是好幾年前發表的,她怕我查詢費事,後來就影印寄我。

我很感謝于若木的熱情幫助,使我終於順利地完成了採訪。

在我向于若木告別時,她贈我一枚陳雲側面浮雕銅像,作為紀念。這是陳雲去世之後,為陳雲九十誕辰而製作的。在銅像背面,刻著陳雲所寫的九個字,亦即陳雲的座右銘:“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陳雲之路》經過*中央文獻研究室審讀透過,於2000年1月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2005年,《陳雲之路》經過修改、補充,再度報*中央文獻研究室審讀透過,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增訂本。

為梁實秋編情書選(1)

一部厚厚的五十萬字的《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印著“葉永烈編選”,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後由臺灣正中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