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主編:北島 李陀

作者:李陀 徐冰 北島 徐浩淵 陳丹青 朱偉 高默波 張郎郎 阿城 王安憶 朱正琳 鮑昆 阿堅 李零 唐曉峰 趙越勝 嚴力 黃子平 蔡翔 範遷 鄧剛 閻連科 許成鋼 陳建華 王小妮 唐曉渡 寶嘉 翟永明 柏樺 李大興 韓少功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李陀:序言(1)

中學畢業即到工廠做工,1980年調到北京市作家協會做駐會作家。1982年前後停止小說寫作並轉向文學和電影批評。1986年至1989年任《北京文學》副主編。1989年赴美,在芝加哥大學、柏克利大學、杜克大學、密歇根大學等做訪問學者。1988年至1991年主編《中國尋根小說選》、《中國實驗小說選》、《中國新寫實小說選》分別在香港和臺灣出版。1999年至2005年主編“大眾文化研究譯叢”及“當代大眾文化批評叢書”。2000年至2004年與陳燕谷共同主編理論刊物《視界》。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客座研究員。

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裡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裡淹沒,它們竟然在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裡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

我們相信,這是一本會讓很多人不但為其中的回憶文字感動,而且多半會受到震動的書。

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編輯這麼一本書?為什麼要鉤沉那一段歷史,讓它復活?近年“懷舊”風氣盛行,各種懷舊的影視和書籍出了不少,這本《七十年代》也要湊這個熱鬧嗎?

作為這本書的編者,在此書出版之際,我們很願意也覺得有必要做一些說明。

首先要說明的是,編輯這本書與懷舊無關,我們是想借重這些文字來強調歷史記憶的重要。

記憶在日常生活裡的重要性似乎用不著說。人怎麼知道自己“活”著?那是由於他/她都活在記憶裡——人的“此刻”總是在此刻中消失,活著的感覺、尊嚴和意義,其實都只有在“此刻”之後過去的記憶裡才能明白和證明。在這個意義上,記憶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我們不能不記憶,我們每個人每分每秒都不能離開或者停止記憶,就像一個人每分每秒都不能停止呼吸。

但是,歷史記憶就複雜多了。千古興亡任憑說,歷史記憶常讓人覺得虛幻縹緲,其實一點不虛,由於和現實有著實實在在的關係,它更像一個戰場,或者有如一個正在被爭奪的殖民地。我們不但經常看到一種歷史記憶會排斥、驅逐另一種歷史記憶,不但有虛假的歷史敘述取代真實的歷史敘述,甚至還會有對歷史記憶的直接控制和壟斷,當然,也就有了反控制和反壟斷。為什麼我們在閱讀歷史著述的時候,經常碰到對同樣的歷史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敘述?為什麼某種公認是無可懷疑的歷史事實會忽然被“翻案”,然後流行一個似乎同樣無可懷疑的另外的故事?為什麼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在不同的歷史記憶裡會有著天差地別的形容和描述?為什麼某一種歷史記憶會得到呵護和保護,而另一種記憶就被壓抑或者放逐?歷史記憶領域從來就不平靜,無論是要喚醒一個歷史記憶,還是要認真對待和堅持一種歷史記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時候,那需要特殊的品質和勇氣。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李陀:序言(2)

然而,歷史記憶今天還面臨著更嚴重的問題:不是記憶和記憶的鬥爭裡哪一個佔了上風,也不是其中哪一個被排斥和驅逐,而是歷史記憶本身正在被貶值,被無意義化,被遊戲化,被無厘頭化,被逐月逐日降低其重要性,變成茶餘飯後的一種消遣,變成可有可無。當然,圖書館裡還收藏有大量歷史著作,出版社每年還出版不少歷史書籍,書店裡也還不斷有新的歷史著述上架,但與此同時,歷史研究正在被壓縮到“學科”的小象牙塔裡,嚴肅的歷史寫作正在被對歷史的“戲說”和胡說所取代。歷史和今天現實的人、現實的生活之間的聯絡,已經非常脆弱,細若遊絲。我們似乎正在進入一個失去歷史記憶的時代,一個沒有歷史記憶也可以活下去的時代。現實好像要證明,人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