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憶似乎沒有必要一定和歷史聯絡,人的記憶只能是功能性的,房子車子票子,事無鉅細,錙銖必較,沒有昨天,沒有過去。

對這樣一個不在乎有沒有昨天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應對?我們能說些什麼?又能做些什麼?當然,可以從理論層面去討論、琢磨、思考,這樣的時代如果真正全面來臨,“人”有了什麼變化?“人”的概念和實質是不是都應該重新去認識?還有,也可以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作研究,分析這樣一個文化潮流的源頭和流向,弄清它的來龍去脈,預測它未來的流向。但是,能不能有一個辦法,讓今天的人從直觀和經驗層面去思考這類問題,比如,直接面對昨天,接受歷史記憶的挑戰,再看看這挑戰會有什麼結果?

於是我們就編輯了這本《七十年代》。

我們想在這本書裡,讓昨天在文字中生動地復活,讓昨天在閱讀中展現,讓今天的人直接和昨天對話。

我們相信,讀過本書的讀者,不論對作者們在這些回憶文字中流露的思想和看法有什麼看法,一定會有很多人,都為在其中展開的“昨天”的畫面是這樣陌生而感到震驚。我們還相信,這樣的震驚也一定會帶來對歷史記憶的重要性的重新估量,想一想剛剛過去的昨天為什麼會變得這樣陌生,想一想歷史記憶對我們今天有什麼樣的意義。

編輯這本書,還有第二個應該向讀者說明的問題:為什麼選擇七十年代?

在很多人的記憶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並不是一個很顯眼的年代,儘管在這十年裡也有很多大事發生,其中一些大事有足以讓世界歷史的天平發生傾斜的重量。但是,前有六十年代,後有八十年代,這兩個時期似乎給人更深刻的印象,特別對中國人來說,那是兩個都可以用“暴風驟雨”或者“天翻地覆”來形容的年代,而七十年代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兩團狂飆相繼捲來時候的一小段間歇,一個沉重的喘息。這個十年,頭一段和六十年代的狂飆之尾相接,末一段又可以感受八十年代狂飆的來臨,但無論如何,它好像不能構成一段獨立的歷史,這十年顯得很匆忙,又顯得很短暫,有如兩場大戲之間的過場,有如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夾縫。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選擇七十年代?

這當然有不少理由,其中有一個是我們願意在這裡特別強調的。那就是七十年代和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有特別的關係——這是這樣一代人:他們是在七十年代長大的,雖然在年齡上多少有些差異,但是兩個狂飆之間這個短暫的十年,正是這些人度過自己少年或者青年時代的十年。讀過本書的讀者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觸,這一代人在青少年時期所遇到的成長環境實在太特殊了,他們的成長經驗也太特殊了。的確是非常特殊。回顧歷史,世界上一代又一代人都經歷過自己的成長和成熟,但是如本書裡的人物那樣,從懵懵懂懂的少年時期就一步跨入一個罕有的歷史夾縫當中,並且在如此沉重的歷史擠壓裡倔強生長和成熟起來的人,大概是少之又少。然而,正是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後,不但長大成人,而且成為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還引起很多爭議,其走向和命運一直為人特別關注的知識群體。 txt小說上傳分享

李陀:序言(3)

在每一個時代,知識分子都是思想的生產和傳播的主要承擔者,在大變革時期尤其如此。進入八十年代,充滿解放感的中國知識界空前活躍,思想如飄忽的風,忽而從四面八方襲來,忽而又向四面八方散去,不同年齡層,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政治經驗,一個個彼此或相似或相異的知識群體突然一齊湧現,這些群體沒有一個在思想上自甘寂寞,沒有一個不是在新觀念的追索上充滿激情。但是,今天回頭再看,由於成長於七十年代的一代人所構成的知識群體是其中最年輕的一群,因此他們的歷史記憶更為特殊,其中隱含的意義也不同一般。

本書把主題定位於“七十年代”,就是透過一次集體性的大型歷史回顧,來有意地突出這個群體,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演繹他們的成長經驗,還有從這些經驗裡浮現和呈現的歷史環境。讀者一定會注意到,在這些故事和經驗的追述裡,我們並不能看到一個統一的、書中的作者都認可的“七十年代”圖畫,相反,在這些文字裡,或隱或顯展示出來的思想傾向和政治態度,是有很多差別的,甚至是相反的,對立的。這些差別,有的,明顯是在當年就已經存在,有的,則是在今天追憶的時候才形成的。在編輯此書的時候,我們很重視這些差別,並且不作任何編輯地保留了這些差別,讓這些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