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50個名額。面對眾多富有才華、素質極高的申請者和相對較少的名額,哈佛招生委員會極為仔細地選擇了那些表現出非凡的學業、課外活動和個人的實力的候選人。委員會相信,由於你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你將會在就讀哈佛期間和畢業後做出重要的貢獻。

我極其希望,你能到劍橋(注:哈佛大學所在地)加入到我們之中。

真誠的

威廉·R·菲茨西蒙斯

招生與經濟資助辦公室主任

看著這份錄取通知書,我不由想起另一位被美國大學激烈搶奪的“天才”。這個“天才”是國內一所著名大學物理系的本科生,他在大二至大四兩年時間裡發表了10篇學術論文,其中8篇是SCI論文(注:SCI中文名為“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所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接下來的事情不難想象,這個“天才”接連收到來自斯坦福、普林斯頓、康奈爾、賓夕法尼亞等美國名校的錄取通知書……

斯坦福、普林斯頓是與哈佛齊名的美國名校,我猜想在他們的錄取通知書上,也一定不會缺少諸如“優秀”、“實力非凡”、“素質全面”這樣的評語。不過眼下,讓我浮想聯翩的不僅僅是這些評語,而是隨後發生的一些事情。

這個“天才”一出現便引起了著名學術打假人士方舟子的注意。因為學界人士都知道,在短短兩年內完成8篇SCI論文,不要說對於一個本科生,就是對一個大學教授來說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何況,這位“天才”在學校一沒導師、二沒實驗室,他的辦公室就是簡陋的學生宿舍……

方舟子在查證了有關資料後指出:這個“天才”的導師就是他的父親、北京某著名大學物理系的教授。檢索到的6篇由這個“天才”署名的SCI論文,通訊作者全是他的父親。按照學界慣例,學術論文的通訊作者就是“首要研究者”,也就是課題領導人。而“天才”在申請美國的大學時,並沒有說明其論文通訊作者就是他父親。因此方舟子認定其中必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

對這場爭執究竟誰是誰非我興趣不大,我所關心的是美國大學招生委員會在這個問題上呈現出的愚蠢的失誤。

這件事其實並不複雜,只有兩種可能的情況,第一種可能是,“天才”的父親為他親自捉刀發表論文,使他有足夠的研究背景打動美國大學的招生委員會;第二種可能是,他自己寫作了這些論文,他確實是天才。

方舟子的思考方法其實已並不複雜,就是對那些驚人的說法、“特異的現象”不輕信,要看是否有確鑿的證據,以理性對待之。而美國大學招生委員會的失誤就在於,他們對第一種可能性根本就不加質疑,亦不做任何調查———即便是舉手之勞的調查,而是草率地認可了第二種可能性,忙不迭地給“天才”送來了錄取通知書和高額獎學金。

這件事情提醒我們,美國大學的招生制度存在著顯而易見的漏洞。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寫在哈佛等美國大學錄取通知書上的“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等等溢美之辭完全有可能是一種常規性的套話。我認為用這些常規性的套話作為證據來斷定劉亦婷具有了“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是非常不嚴肅的態度,是非科學的思維,是容易給讀者帶來誤導的。

可是,我能想像出,劉亦婷的家長在“哈佛”這兩個字面前已經喪失了理性。在他們心目中,這張錄取通知書堪比皇帝頒發的聖旨。而寫在這張錄取通知書上的幾句溢美之辭便有如聖上的金口玉言,是絕對真理。

可實際上呢,根據我對美國大學招生制度的瞭解,我認為哈佛大學招生委員會根本就不是什麼金口玉言的皇上,僅是一些有點權力的辦事員而已。他們也會如尋常的官僚那樣犯粗心大意、翫忽職守的錯誤,因此,他們給劉亦婷這個有一定能力和才華平凡的學生戴上“具有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高帽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我們國家的眾多讀者包括許多教育工作者,跟劉亦婷的家長一樣,看到“哈佛”這兩個金燦燦的大字便喪失了理性判斷的能力,不僅對錄取通知書上的溢美之辭不加懷疑的照單全收,而且也將“劉亦婷”這3個字,鑲上了耀眼的金邊。劉亦婷就此成了為國人所津津樂道的具有“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完美典型。

正當婷兒為究竟選擇哪所大學而四處徵求意見的時候,社會上的人們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