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部分

國共合作這一有關民族存亡的大事。8月9日,中共中央應邀派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並同國民黨舉行第5次談判,由於蔣介石欲調動紅軍開赴抗日前線,放棄了一些不合理要求,雙方於18日就陝甘寧邊區人事、紅軍改編和設立總指揮部以及在若干城市設辦事處、出版《新華日報》等問題,達成協議。

8月22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任命朱德、彭德懷分別為正副總指揮。9月中旬,國共兩黨代表秦邦憲和康澤等,在南京舉行最後一輪會談。雙方就發表《合作宣言》問題取得一致意見,並簽了字。9月22日,國民黨終於透過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

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指出團結禦侮的必要,認為:“此次中國共產黨發表之宣言,即為民族意識勝過一切之例證”,'《“九一八”以來國內政治形勢的演變》,第119頁。' 事實上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共產黨宣言和蔣介石談話的發表,宣佈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正式成立。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潮流採取正確政策的結果,也是與國民黨政策的轉變分不開的。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受到了全國人民、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的歡迎。國民黨左派領袖宋慶齡表示:“中共宣言與蔣委員長談話都鄭重指出兩黨精誠團結的必要”。'《抵抗》三日刊第12號,1937年9月26日。' “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後勝利。”'宋慶齡:《為新中國奮鬥》,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09頁。'

國共合作的實現,也推動了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的發展。中國國家社會黨、中國青年黨、中華職業教育社和鄉村建設派等黨派,都先後表示擁護國共合作抗日,並對抗戰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全國救國會領袖沈鈞儒、鄒韜奮等7人從國民黨政府監獄獲釋後,擁護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國抗戰大團結,更加積極地從事抗日活動。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向國民黨政府提出了普遍動員民眾、實行民主政治等八項政治主張,並積極投入抗日工作。國民黨內的李濟深、陳銘樞等領導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也以大局為重,從原來抗日反蔣的立場轉到擁蔣抗日的方面。在面臨日本滅亡中國戰爭的大是大非面前,一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於建立了起來,匯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去猛烈衝擊日本侵略者。對此,毛澤東曾給予很高的評價。他指出:“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這將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將對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64頁。'

第三編 舉國奮戰(1937。7—1938。10)

第十一章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實行全國性抗戰

第四節 日軍大舉進攻華北,中國軍隊沿鐵路線防禦

一、日軍大舉進攻華北前的戰場形勢

(一)日軍的戰略企圖與部署

日軍佔領平津後,即以主力鞏固平津地區,以一部兵力展開於平津以南的長辛店至獨流鎮一線,待國內援軍抵達後,再向華北內地進攻。8月5日,日軍參謀部決定進行華北會戰。其主要戰略企圖是:“迅速對河北省內的中國軍隊以及中國的空軍主力給予打擊,隨後佔據華北要地,以期根本解決華北問題,並圖謀調整日華關係。”'〔日〕《中國事變陸軍作戰》〈1〉,第231頁。'

按照日軍參謀部的指示,日本中國駐屯軍於8月7日調整了部署,確定:

(1)待國內援軍到齊後,即與中國軍隊在河北保定——滄縣之線決戰。主決戰方向為平漢鐵路沿線。決戰時間預定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

(2)第5師和獨立混成第11旅沿平綏鐵路作戰,進攻察哈爾、山西北部及綏遠地區。

(3)保定、滄縣會戰後,再向石家莊、德縣之線迫擊。

為進行華北決戰,日軍參謀部於8月21日提出:除原向華北派出第20、第5、第6、第10師外,擬再向華北派出第16、第101、第108、第109師和一批特種兵部隊。24日,日本內閣透過了4個師的動員。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