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他控制不住自己,感情戰勝了理智,做下了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甚至造成嚴重的後果。以孫悟空打倒人參果樹的情況來看,他當時的表現,跟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孩沒什麼兩樣,不過是逞一時快意、鬥一口氣罷了。

因此,孫悟空需要控制自己衝動的情緒,以及有時想中途而廢的想法①。如果頭上不戴個緊箍,完全靠孫悟空自覺自制,這是很難實現的。緊箍有助於幫助他解決自控能力不足的問題。而一旦這個問題得到解決,繼續戴著緊箍就沒有意義了。到達西天之後,孫悟空的頭上不再有緊箍了,他也不想還俗,性格不那麼衝動了。

①孫悟空曾經分別向觀音和如來提出,給他念一個松箍咒,放他還俗。

從長期的角度來說,緊箍發揮的作用是積極的,緊箍的消極作用並不明顯。因為孫悟空最終實現的是自制,而不是壓制自己的慾望。與之相比,唐僧在很大程度上實踐的是苦行,而不是自制,他對很多事情是想做而不敢做,甚至是連想也不敢想。唐僧對菩薩的很多說法採取“謹遵教旨”的態度,透過反覆唸誦的方式,強迫自己接受和認同,而不敢有絲毫的懷疑。他並不是採取疑而後信的態度,有一點“存天理,滅人慾”的意思,像是在自己給自己念緊箍咒。

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①他沒有見過喜愛道德能像喜愛女色那樣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們喜愛美色,是真心誠意的喜歡,而人們對道德的喜愛,就沒有好色那麼“誠”了。這裡的好色,可以廣泛地指喜歡物質享受。慾望是自然的,但我們也不能做慾望的奴隸,所以要靠意志的力量來約束。透過反思和修煉的過程,意志力逐漸增強,意志與慾望的較量達到一個平衡,人也就成了社會人。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心所欲不逾矩(3)

①《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從總體上說,緊箍咒代表的是來自外部的約束,它以一種相對消極的方式起作用。隨著悟空心智的進一步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增強,以及社會道德觀的形成,他逐漸學會了自我約束,並且自我約束的能力逐漸增強。當他心不起念、清淨無垢之際,便成佛了,緊箍也隨之消失了。

◆自動消失的緊箍

到達西天,悟空成佛後:

孫行者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什麼《緊箍咒》掯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第一百回)

緊箍自行消失顯然不是有人念松箍咒的結果。緊箍的消失應該是一個隱喻,表明悟空不會再犯會使唐僧念緊箍咒的事情了。經過十四年的磨礪,悟空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以及事情該怎麼做,在這些方面,他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以後悟空不會再說“皇帝輪流座”之類的話了。他在如來、觀音面前,也不會輕易失了禮數。

我們看唐僧對緊箍消失的說法,“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為什麼給你戴緊箍,因為你不聽話。這話反過來理解就是,現在你頭上的緊箍之所以消失,是因為你已不再“難管”了。這裡,唐僧使用了一種隱晦的說法,“今已成佛,自然去矣”。綜合起來看,唐僧的話是否意味著“成佛”與“不難管”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絡?這就不易知了。

在取經過程中,曾經發生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次,當悟空去化齋之前:

行者轉身欲行,卻又回來道:“師父,我知你沒甚坐性,我與你個安身法兒。”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將那平地下週圍畫了一道圈子,請唐僧坐在中間,著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馬與行李都放在近身,對唐僧合掌道:“老孫畫的這圈,強似那銅牆鐵壁,憑他什麼虎豹狼蟲,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許你們走出圈外,只在中間穩坐,保你無虞;但若出了圈兒,定遭毒手。千萬,千萬!至囑,至囑!”(第五十回)

悟空的這個舉動很有意思。我們不知道他畫的圈子是不是真像他說得那麼神,我感覺有點懸,以他這回遇到的妖魔青牛精來說,他本人與之單打獨鬥都佔不到什麼便宜,憑什麼他畫的一個圈子就有這麼大的神力?

不過這個圈子確實很有寓意,它具有這樣的特點:①只要不出圈子,就可“保你無虞”,確保你不會出事;②只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