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其次,從積極的角度講,緊箍咒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在具體的場合避免孫悟空不聽話,避免他做“壞事”這麼簡單。緊箍咒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解決一個“意志無力”問題。

觀音讓悟空戴上緊箍並沒有什麼惡意。她也沒有利用悟空頭上有緊箍為自己謀利益。對於為什麼給悟空頭上戴緊箍,觀音菩薩有自己的解釋:

菩薩笑道:“你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繫你,你又誑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從前撞出禍來,有誰收管?須是得這個魔頭,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門路哩!”(第十六回)。

對菩薩的解釋,悟空沒有多說,基本上接受了。菩薩講的不光是騙人之語,其實是有些道理的。我們仔細看一下菩薩所講的道理:悟空你並不是不想入我佛門,但以你的性格,你管不住自己,必然又要惹出禍事來,結果還是你自己倒黴;有了緊箍咒,就可以使你不惹禍,緊箍表面上是在約束你,其實是在幫助你,是為你好。這其中的關鍵之處在於,孫悟空以前自我約束能力差,總是憑著一時的想法和心情行事,闖下許多禍事來,導致出現他所不希望的結果。菩薩的這段論證實在是妙極了,它涉及一個人的意志有時無法控制其行為這個很深的問題。

意志無力涉及這樣的一種情況,就是我明知道這麼做是錯的,應該那麼做,卻沒有能力使自己做正確的事情,而不做錯誤的事情。結果明知道應該那麼做,實際卻這麼做了。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它意味著我們的情感和行為沒有聽從理性和意志的控制。

意志無力的情況,在社會生活中非常普遍,有些人其實不想做貪官,卻成了大貪汙犯;很多人說我好想努力學習,但每次拿起書本時學習的慾望又沒有了,他也沒有足夠的意志力使自己去看書;有些人不想做叛徒,但耐不住嚴刑拷打,結果一股腦地全招了;等等。

從心所欲不逾矩(2)

孫悟空的意志無力表現在,從大的方向上,他願意成正果,成為被神佛所接受的體制內人物,為此,他願意保唐僧往西天取經。但到了具體場合,由於性格、觀念、情緒及師徒二人本事差異等方面因素的作用,他又無法容忍唐僧的一些做法,容易做出有違他根本利益的事情。孫悟空比較性急、容易意氣用事。他在生氣的時候,甚至會進入狂暴狀態,犯下一些自己事後也後悔的錯誤。

這一點在五莊觀就表現得非常明顯。清風、明月怪他們偷吃了人參果,八戒也怪他多吃了一個,打了一個“偏手”,你看悟空的反應:

恨得個大聖鋼牙咬響,火眼睜圓,把條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道:“這童子這樣可惡,只說當面打人也罷,受他些氣兒,等我送他一個絕後計,教他大家都吃不成!”好行者,把腦後的毫毛拔了一根,吹口仙氣,叫:“變!”變做個假行者,跟定唐僧,陪著悟能、悟淨,忍受著道童嚷罵。他的真身出一個神,縱雲頭跳將起去,徑到人參園裡,掣金箍棒往樹上乒乓一下,又使個推山移嶺的神力,把樹一推推倒。可憐葉落椏開根出土,道人斷絕草還丹!那大聖推倒樹,卻在枝兒上尋果子,哪裡得有半個?原來這寶貝遇金而落,他的棒刃頭卻是金裹之物,況鐵又是五金之類,所以敲著就振下來,既下來,又遇土而入,因此上邊再沒一個果子。他道:“好,好,好!大家散火!”(第二十五回)

孫悟空把“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是在幹什麼?這就是感性與理性在作鬥爭。一方面,理性告訴他,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忍耐,不能衝動。另一方面,感性又很強烈地驅動著他往另外一個方向採取行動,並且他清楚地知道,這麼行動的結果將不符合他的利益。理性想抑制住感性的衝動,最終卻沒有成功,這就是“意志無力”的一種表現。

就為了別人罵他這點小事,他竟然索性把大樹給毀了,斷絕了五莊觀的靈根。而且他確實偷吃了人參果,別人罵的也不錯。這樣的性格,不說是取經成佛了,在任何一個密切一點的社會關係中都沒法混。

推倒人參果樹的那一會,他的心情倒是很暢快,還說什麼“好,好,好!大家散火!”那他真的想散夥嗎?又不是。等到鎮元大仙回來,悟空又被逼無奈,四處求人醫活人參果樹。好在觀音施展神通將樹救活了,要不然鎮元大仙肯定跟他沒完,永遠也不會原諒他。

或許孫悟空對自己在五莊觀的行為後來也有所反思,反思的結果應該是認為自己當時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害得還要到處去求人幫忙救活人參果樹。問題在於,好多事情,孫悟空也知道這麼做不對,但在當時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