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發現,很多時候這些會議都流於形式。會場氣氛沉悶,無人主動發言,被要求發言的人也大多搪塞了事;當有人發表意見時,聽發言的人毫無反應,甚至根本就沒在聽。這讓湯姆·華特森感到很惱火。
一天,在又一個冗長沉悶的會議快結束時,他乾脆放下正在談論的工作,直接問自己的下屬,為什麼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真正想法說出來,或者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畢竟,這和大家的銷售工作息息相關啊!
下屬們說:〃習慣了被動地接受會議後的決定,再說,自己不過是個普通銷售員,勤動嘴、多跑腿就好了。〃
湯姆·華特森沉吟了半晌,突然大步走到黑板前寫下了一個很大的〃Think〃。他轉過身來對大家說:〃不!我要請大家注意,作為銷售人員,我們不是靠跑腿、動嘴,而是靠動腦才能賺到薪水的。我們共同的缺點是,對每一個問題都沒有充分地去思考。〃
後來湯姆·華特森創立了IBM,他把這個單詞帶到了自己公司。近一百年來,這個單詞一直被每一個IBM人遵守。
湯姆·華特森在一百年前碰到的尷尬場景,在今天我們很多單位組織內仍然繼續上演著。舉個例子,我每週就都會召集一個碰頭會,對過去的工作進行總結,對提出的問題商量解決,對本週的工作進行安排……我發現,總是我在滔滔不絕地說,而他們卻很少發言;我要求他們提出方案,全體眼觀鼻,鼻觀心,如老僧入定;甚至,我問大家在工作上有沒有什麼疑問或需要幫助解決的難題,他們也都是搖頭。我只好把工作草草指派一下,宣佈散會。
會開完了,我開始反思,有意義嗎?指派工作、下達命令,我透過QQ就可以完成了,幹嗎大家還要圍著會議桌開會呢?
是我的想法、我的決定永遠正確,他們衷心擁護,堅決執行,所以不需要再提自己的建議了?是他們的工作都做得完美無缺,沒有任何的問題了?是他們能力超群,所有的困難都已經迎刃而解了?如果確實是這樣,那還真是不需要開會了。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我的意見不一定都對,也不見得最好;他們的工作也並非沒有任何問題;有些困難,也著實不是他們自己獨立可以解決的。他們會上不說,工作中一檢查,一大堆毛病!或者在會上想不起有什麼困難,等事到臨頭了就慌了手腳,再來求助就耽誤工作了。
→虹→橋→書→吧→BOOK。
第20節:〃Think(思考)〃(2)
問題就在於他們開會前沒有準備。他們拿著筆,揣著記錄本,在會議桌旁正襟危坐,看起來挺像那麼回事似的。其實呢,他們的腦子裡空空如也。他們在會前不思考會議所要討論的題目;會中不積極互動,碰撞出解決問題的智慧火花;會後不進行總結和反思。他們連問題都提不出來,不是因為真的沒有問題,而是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這些從來不〃Think〃的人,就像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一樣。
事實上,一次成功的會議,對於每一個積極參與的人來說,都是非常有用處,也有益處的。當我們在會前進行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在會中才會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而對於別人提出的問題、意見,積極互動,思辨論證,互為借鑑,用此智慧去撞擊彼智慧,常常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困境得以突破,甚至,讓自己的工作達到一個新的層次。一個員工能力上的提高,經驗上的豐富,往往也得益於這樣的會議。
美國學者阿歷克斯·奧斯本對大家都〃think〃的開會方式有一個提法,叫做〃頭腦風暴〃。它原指精神病患者頭腦中短時間會產生大量的胡思亂想的現象。阿歷克斯·奧斯本借用這個概念,來比喻思維高度活躍而產生大量創造性設想的狀況。它的特點是讓與會者敞開思想,使各種設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腦海的創造性風暴。這是一種集體開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
〃頭腦風暴〃式的會議有以下一些基本要點:
1.確定議題
必須在會前確定一個目標,使與會者明確透過這次會議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同時不要限制可能的解決方案的範圍。一般而言,較具體、微觀的議題能使與會者較快產生設想,會議的主持者也較容易掌握,而較抽象和宏觀的議題用的時間較長,但得到的方案創造性也較強。
2.會前準備
這是一次成功的〃頭腦風暴〃會議所必需的。它使得會議的效率高、效果好。每一個參與會議的人都需要在會前做一點準備工作,如收集一些資料預先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