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邈分別稱遺精為“尿精”、“夢洩精”及“夢洩”,並進一步認識到本病的病機由腎虛而致。如《諸病源候論·虛勞失精候》雲:“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漏失。”宋代以後,遺精從虛勞、腎虛門類分離,作為獨立的病證。《普濟本事方…膀胱疝氣小腸精漏》正式提出遺精和夢遺的名稱。在病機上除將夢遺歸為下元虛憊外,還提出經絡壅滯,欲動心邪,並分立補腎、清心、利溼諸治法。《濟生方·小便門》認為“心腎不交”在本病病機上佔絕大多數。金元時期,朱丹溪除了將遺精分為夢遺與滑精外,還倡“相火”導致遺精理論,指出:“肝與腎皆有相火,每因心火動則相火亦動。”明·方隅繼相火之說後,在《醫林繩墨·夢遺精滑》中認為:“夢遺精滑,溼熱之乘。”進一步充實了遺精的病機理論。在此基礎上,後世醫家在治療上提出了滋陰降火、補脾化溼、清利溼熱、益氣升提治則,並認識到不同臟器病損所致的遺精需分而治之。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西醫學中的神經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包莖等疾患造成以遺精為主要症狀者,均可參閱本節內容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多由勞心太過、恣情縱欲、飲食不節、慾念不遂諸多因素而致。其基本病機為腎失封藏,精關不固。
一、病因
1。勞心太過
煩勞傷神,心陰耗損,心陽獨亢,腎水虧虛,心腎不交,虛火妄動,擾動精室而遺精。誠如《折肱漫錄·遺精》所云:“夢遺之證……大半起於心腎不交。”
2。恣情縱欲
青年早婚,房事過度,或少年無知,頻犯手淫,或醉而人房,縱慾無度,日久腎虛精脫,或相火擾動精室,或腎不固精,乃成遺精。如《證治要訣·遺精》所言:“有色慾過度,而滑洩不禁者。”
3。飲食不節
嗜食醇酒厚味,脾胃運化失常,釀生溼熱,擾動精室,精液外洩。如《張氏醫通·遺精》所謂:“脾胃溼熱之人,及飲酒厚味太過,與酒客輩,痰火為殃,多致不夢而遺洩。”
4。慾念不遂
少年氣盛,情動於中,或心有戀慕,所欲不遂,皆令心動神搖,君相火旺,擾動精室而遺精。正如《金匱翼·夢遺滑精》所說:“動於心者,神搖於上,則精遺於下也。”
二、病機
遺精的基本病理變化總屬腎失封藏,精關不固。其病位在腎,與心、肝、脾三髒密切相關。腎為封藏之本,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正常情況下腎精不會外洩。如腎臟自病,或其他因素影響腎之封藏功能,則精關不固,精液外洩,發生遺精。精之藏制雖在腎,但精之主宰則在心,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性慾之萌動,精液之蓄洩,無不聽命於心,神安才可精固。若勞心太過,心有慾念,以致君火搖於上,心失主宰,則精自遺。肝腎內寄相火,相火因腎精的涵育而守位聽命,其繫上屬於心。若君火妄動,相火隨而應之,勢必影響腎之封藏。故君相火旺,或心、肝、腎陰虛火旺,皆可擾動精室而成遺洩。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水谷入胃,脾氣散精,下歸於腎,則為腎中所藏精髓。若久嗜醇酒厚味,脾胃溼熱內生,下擾精室,則迫精外洩;抑或勞倦思慮,脾氣下陷,氣不攝精而成遺精。由上可知,遺精一病雖為腎病,但與心、肝、脾相關,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溼與火。
遺精的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別,且多虛實夾雜。因君相火旺、溼熱下注,擾動精室而遺者多屬實;腎臟虧損,封藏失職,精關不固而洩者多屬虛。初起多因於火旺、溼熱,以實證為主;久病則相火、溼熱灼傷腎陰,而致腎陰虧虛,甚或陰損及陽而成陰陽兩虛,腎陽衰憊等各種虛證。且在病理演變過程中往往出現陰虛火旺、陰虛溼熱等虛實夾雜之證。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男子夢中遺精,每週超過2次以上;或清醒時,不因性生活而排洩精液者。
2。常伴有頭昏、精神萎靡、腰腿痠軟、失眠等症。
3。本病常有恣情縱欲、情志內傷、久嗜醇酒厚味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遺精與早洩
遺精是指未進行性交的情況下,精液流出,而早洩是性交時精液過早洩出,誠如《沈氏尊生書·卷十八》所描述的“未交即洩,或乍交即洩”,明確指出了早洩的特徵。
2。遺精與走陽
走陽是指性交時,精洩不止。如《醫宗必讀·遺精》所言:“有久曠之人,或縱慾之人,與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