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有些消費品工業如棉、毛織品和麵粉,實際上仍低於戰前水平。華北的工廠

產品總值的指數(按 1939 年物價)在一個急劇的下降之後,到 1942 年已經

① 《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1,第 89—97 頁;4,第 93—96 頁,摘自經濟部統處編:《後方工業概況統

計》,1943 年 5 月。

恢復到 1933 年的水平。①不過,中國最重要的工業企業上海的紗廠在戰爭時

期很不好過。華資紗廠的棉紗和棉布產量從 1937 年起都急劇下降,在 1939

—1941 年間略有回升,那以後就奄奄一息了。②現在仍然不清楚日本人控制

的公司是否好一點。

與此同時,日本人控制下的滿洲工業從 1936 年起迅速增長,至少到 1941

年為止。在 30 年代中期以前,滿洲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農業開墾地的擴充套件。

華資小型工廠固然引人注意,但主要的現代工業是日本人控制下的生產資料

企業網,它為日本經濟提供原料和半成品。鞍山、本溪鋼鐵廠和撫順煤礦,

這些垂直統一管理的大型企業,是其中最突出的單位。滿洲傀儡國鞏固後,

日本權益集團支援建立一個生產資料聯合部門的重大計劃。固定資本主要由

日本進口資本提供,總投資率 1924 年為 9%,1934 年達到 17%,1939 年達到

23%。(中國全國 1933 年的相應投資率為 5%,這個數字在 1949 年之前很可

能沒有被超過。)廣義的工業(礦業、製造業、公用事業、小型工業和建築

業)在 1936—1941 年之間每年以 9.9%的比率擴大,與此相比,在 1924—1936

年間為 4.4%。工廠工業的增長甚至更快,結果是,佔中國總人口 8—9%的滿

洲,工廠生產額幾乎佔 1949 年以前全國總生產額的 1/3。製造業的迅速發展,

顯然是以犧牲小型工業為代價,也就是說,伴隨這種發展的是工業部門的“現

代化”,這個部門的擴大速度與滿洲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擴大速度相同,因而

沒有提高相對的重要性。這看來和中國本土形成一個重要的對比。1941 年

後,由於從日本來的裝置、資金和某些關鍵性原料的流入減少,滿洲工業的

增長和多種經營都停止了。1945 至 1946 年嚴重的戰爭破壞和蘇軍搬走最現

代化的工廠和裝置(損失合計 10 億美元或更多),大大地降低了對戰後中國

有用的滿洲的工業能力。①

1946—1949 年是混亂的年代,很快就被擴大的內戰和失去約束的通貨膨

脹所籠罩。到 1947 年,消費品的產量可能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但是,滿洲的

重工業和礦業生產能力被削弱,國民政府回到南京後實際上拋棄了戰時內地

“溫室”式的生產資料工廠(它們一直依靠軍事和其他政府訂貨),兩者合

起來導致這個部門的產量和相對重要性實際下降。換句話說,又回到戰前著

重消費品生產的工業結構模式。

日本投降在中國到處引起工業生產的部分破壞。在從前的淪陷區,日本

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撤走後,生產暫時停頓。對接管日本的產業和恢復工業

生產沒有適當的計劃。收回的工廠被當成戰利品,派系不論文武,都搶著要

分一杯羹。在內地,戰爭時期建立的工廠任其毀壞。從前日本人控制的工廠

和礦場,為一個正在擴大的國有工業部門提供了基礎。在資源委員會的主持

下,生產資料生產的重要部分,電力和礦業劃歸政府控制。②1947 年底,資

源委員會監督 291 家工廠和礦場,總就業人數 223770 人。在消費品部門,1945

① 嚴中平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第 147—150 頁;汪馥蓀:《戰時華北工業資本就業與生

產》,《社會科學雜誌》,9。2(1947 年 12 月),第 48 頁。

② 王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