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戰時上海經濟》,第 192、194 頁。為這份參考資料我要感謝托馬斯?羅斯基教授。

① 亞力山大?埃克斯坦、趙岡和約翰?張:《滿洲的經濟發展:邊疆經濟的興起》,《經濟史雜誌》,34。1

(1974 年 3 月),第 251—260 頁。

② 關於 1938—1948 年國有和私有礦場和生產資料企業的相對處境的實際資料,可以檢視《中國近代工業史

資料》,3,第 1439—1443、873—879、882—887 頁。

年有 69 家日本和敵偽紡織廠(38 家紗廠、6 家毛紡廠和 25 家有關企業)被

沒收,轉入新建立的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一家由政府投資控制的股份公

司,在經濟部的指導下經營。1947 年,中紡公司控制中國紗錠的 36.1%和織

布機的 59.4%。它所屬的工廠生產 43.7%的紗和 72.6%的棉布。中紡公司的紗

廠由中國政府提供充分的營運資金,併為購買原棉在外匯的分配上受到優

待,它們與私營紗廠相比,佔有明顯的優勢——地位與日本在中國的紗廠相

似,它們是這些紗廠的繼承者;不同的是日本人更有效率。中紡公司的經營

方針主要是為它們自己和國民黨政府尋求短期利益。①

從 1948 年年底起,政府和私營的工廠和礦場都受到失去控制的通貨膨

脹、共產黨對運輸和原料供應的破壞、勞動力短缺、工人騷動和人的過失的

損害。

對工業發展的精密衡量是看一段時間內生產的增長。約翰?K.張最近編

制的 1912—1949 年中國大陸的工業生產(不包括手工業)指數,替代了所有

以前的產量估計,提供了一條數量線索,把上述分散的觀察聯絡起來並加以

證實。張的指數根據 15 種製造業和礦業產品,涉及約 50%的工業產量,用

1933 年的物價為衡量單位,見表 6。這個估計把華資和外資公司,中國本土

和滿洲都包括進去了。工業生產從一個很低的起點開始,持續地一直增長到

1936 年。製造業和礦業就全體而論,顯然沒有受到世界性不景氣的不利影

響,儘管有許多個別工廠經歷了暫時的實際困難。由於把中國本土和滿洲合

在一起,提出了不景氣年代的某種上升的趨勢。上海工業所受不景氣年代的

影響比滿洲的工業企業嚴重。戰爭爆發帶來 1937—1938 年的急劇下降,隨後

中國未被佔領地區和滿洲的產量都有回升,到 1942 年達到頂點。從 1942 年

起,情況就不怎麼清楚:1946 年全年產量下降,接著在 1947—1948 年略有

恢復,但不到 1936 年的水平。

在挑選出的幾個階段中,平均年增長率(用淨增值表示)反

中國大陸工業生產指數,(1912—1949 年)

表 6

(15 種商品; 1933 年=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