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12

184

24

10

10

278

10

25

13

32

202

23

27

12

29

116

45

29

15

32

140

61

37

26

90

52

683

65

93

138

233

酒精

100

90

241

1362 1605 2340 2289 2180 4814 3673

汽油

棉紗

麵粉

100

100

100

12

35

316

537

675

718

842

95

117

*一方面,在地理範圍上 1933 年與 1946 年差別很大,另一方面,中間幾

年也有差別;從 1938 年至 1945 年每年都略有差別。

資料來源: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第 100—101。

報告提到的 3758 家工廠和 241662 名工人中,有 590 家在 1937 年就存在,

有 3168 家是 1938—1942 年期間創辦的。它們的總資本,考慮到物價指數漲

了 10 倍,大約等於上海 1933 年華資工廠的資本,工人數目也大致相同。這

些工廠中的大多數設定在四川(1654)、湖南(501)、陝西(385)和廣西

(292),其餘的分散在整個國民黨統治區。與戰前工業的著重消費品生產對

照,新的戰時工業約有 50%(根據資本衡量)製造軍用品和生產資料。另一

個與戰前工業的對照是,在戰時工業化中,國有企業起著主導作用。儘管在

登記的工廠中只有 656 家(17%)是“公營”的,卻相當於 69%的總資本,

與私營工廠比較,它們更大,利用的機械動力更多,並控制了生產資料部門

(特別是化學制品、金屬製品和機器)。①

國民黨統治區戰時工業化的模式,特別是把重點放在與軍事有關的生產

資料如化學制品上,這從表 5 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1942 年以後,內地的工

業活動開始放慢,新公司的數目急劇下降,產量不僅停止上升,在一些生產

資料行業還有下降。所以這樣,除原料短缺和運輸設施不足外,主要原因是

這些內地企業(每一家都做好了回上海的準備)對戰後的命運心中無數,尤

其是通貨膨脹。商品的囤積和投機變得比生產它們更有利可圖。

在 1937—1945 年期間,淪陷區的工業產量很可能停滯或下降。但沒有確

鑿證據。在 1937—1939 年間,生產明顯地普遍下降。在華北,從 1939 或 1940

到 1943 或 1944 年,煤、鐵和鋼、水泥、電力和化學制品的產量有增長,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