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7

10.6

總計

合計

1412.6 449.3 285.0 2146.9 628.8 147.7 86.0 862.5

1771.4 497.4 376.7 2645.4 783.2 163.1 129.5 1075.8

頁,它結合了汪馥蓀的估計:《戰前中國工業生產中外廠生產的比重問題》,《中央銀行月報》,2。3(1947

年 3 月),第 1—19 頁。

*100 名工人以下

資料來源:劉大中和葉孔嘉:《中國大陸的經濟》,第 142—143、426

—428 頁。

劉大中和葉孔嘉在表 4 中對劉大鈞的調查作了進一步修訂,它列出 1933

年中國現代工業部門幾個分支的總產值和工人數目。在中國本土和滿洲的運

用機械動力從事製造業的企業,不計每家企業的工人數目,在 1933 年創總產

值 2645400000 元,僱用工人共 1075800 名。與劉大鈞和巫寶三對照,劉大中、

葉孔嘉的估計儘管不包括公用事業,但總數實際上較高。產生這個結果的部

分原因是他們對工廠下的定義較為寬泛,對滿洲有更多的報道,以及他們利

用資料,而不像劉大鈞那樣為棉紗、棉布、水泥、生鐵和鋼鐵的資料作調查。

對於 1949 年之前剩下的年份,得不到可以精確地比較的資料,特別是沒

有關於總產值的資料。國民政府經濟部在 1937 年報告,當年有 3935 家工廠

(不包括礦場,但包括公用事業和兵工廠)根據工廠法在該部註冊。它們僱

用工人 457063 名,有創業資本共計 377938000 元。①在 3935 家工廠中,有

1235 家(30%)設在上海,2063 家(52%)設在沿海省份,637 家(17%)

設在內地。紡織和食品業佔註冊工廠總資本的 55%。不清楚在 1933—1936

年間,世界性的蕭條在什麼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相當大的戰爭破壞、生產下

降,以及 1937 年後在日本佔領下的上海、天津、武漢這樣一些製造業中心新

投資不景氣,這些情況從地方的和部分定性的證據中可以推知。同樣,對國

民政府努力在後方發展一個製造基地——主要是與戰爭有關的工業——有廣

泛但不完全的報道。

1938—1940 年期間,448 家“工廠”和 12182 名“技術人員”和撤退的

國民政府與軍隊一起搬遷到內地的四川、湖南、廣西和陝西。1943 年初,重

慶的經濟部發表了一份工業報告,雖然缺少產量數字,但對中國未被佔領地

區戰時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情況。

國民黨統治區若干種工業產品、電力

和煤的相對產量,1933、1938—1946(1933=100)

表 5

① 《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4,第 92 頁。

1933

100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47 55 57 60 63 66 55 52 182

電力

水泥

硫酸

鹽酸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53

14

182

17

11

130

2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