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時期,1912—1916 年

對辛亥革命後的最初幾年,即袁世凱任中國第一個共和國的總統的那幾

年(1912—1916 年),可以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討。一種是強調軍

閥主義開始了:政治統一解體,軍事統治出現,一種不講道德的、背信棄義

的潰散情緒在當權者中間蔓延。這種觀點認為,革命的勝利,即使在勝利的

當時,已經變得沒有意義了。1912 年 2 月,當莊嚴的統治權從未成年的清代

皇帝及其朝廷手中傳給袁世凱的時候,中國喪失了強有力的政治一體化的帝

制象徵,而它已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換來的卻是一個無恥的、反動的軍

國主義者佔據了中央地位,他既無綱領,又無皇帝的權勢;新的共和制意義

不大。按照這種觀點,革命的後果是迅速陷入了袁世凱庇護下的軍閥主義。

第二種看法強調同革命前的年代的連續性,不把辛亥革命看成是中國政

體衰弱過程中的又一事件,而把它看成是民族主義運動的早期高潮,給政治

和社會帶來了活力。革命後的實踐經受了自治和中央集權兩種相互對抗的觀

唸的檢驗,這兩種觀念在前十年間都各自贏得了擁護者。這是一個充滿活力

的政治實驗的時代。伴隨著實驗的是衝突,因為擴大參政同集中權力的努力

相牴觸。但是,只是在這些相互對抗綱領各自經歷了一個蓬勃的發展時期以

後,軍閥主義的特徵才暴露出來。按照這種解釋,袁世凱當總統的時期最好

理解為中國民族主義第一次浪潮的合乎邏輯的結果,既包含有它的優點,也

包含有它的致命缺陷。

各自都可以蒐集到豐富的資料來維護自己的觀點。本章的敘述偏向於第

二種看法,因為它似乎更能弄懂最主要的政治傾向,袁就任總統僅是這些政

治傾向之一。但是,對於漫不經心地頌揚這個時期的政治家,第一種看法倒

是一劑有效的矯正藥。民族主義的第一次浪潮,畢竟絲毫沒有達到自己建立

一個強大、獨立的中國的主要目標。要恢復中國的主權,還需要更徹底的嘗

試。而與此同時,軍閥主義及其各種特殊形式的壓迫卻在干擾。

意義含糊的革命傳統

不論傾向於哪種看法,都必須承認,對辛亥革命的成敗有多種解釋,沒

有解決的政治體制的緊張局勢傳到了民國初期。我們關於這個時期的敘述,

就從指出這些多種解釋或緊張局勢開始,並進而討論它們的各種根源。

對於這場革命的後果的不同理解,是從革命本身要透過談判來解決開始

的。1911 年 11 月,在共和取得初步成功後一個月,帝國官員和革命勢力的

代表舉行了最初幾次會談。正式談判是 12 月開始的。1912 年 1 月,主要問

題已經議定,2 月 12 日清帝宣佈退位。三個多月後新的國民政府機構即在北

京行使職權。到底是誰勝利了?從 1913 年和 1916 年爆發對政府的武裝進攻

(有時稱為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來判斷,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1912 年的

解決辦法是一種不穩定的妥協。

一方面,這種解決辦法鞏固了革命的偉大勝利。清王朝被推翻了,這一

業績勝過了過去無數次的起事,包括 19 世紀中葉太平天國的叛亂在內。再

者,取代清王朝的是一種新的政府形式;維護大量積存下來的種種看法和政

治習俗的帝制已被廢除。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