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一杯熱氣騰騰的港式鴛鴦茶就出現在面前了。果然,一半是茶葉,一半是咖啡,口感極為特別。此時此刻,香港人大半會用一個字“ 嘆”來描述享受鴛鴦茶的寫意和舒暢。

楊錦麟對這種隨處可見的港式發明,情有獨鍾。

在楊錦麟看來,鴛鴦茶和香港一樣,是華洋雜處共存、東西文化交融的另一個恰如其分的補正——殖民地烙印固然是歷史不幸的記憶,但也因此使香港成為中國土地上最國際化的大都會。在楊錦麟看來,沒有這種國際化和多元化的水乳交融,香港就不成其為香港,也沒有令人矚目的香港成就。楊錦麟在一篇客居香港的雜感中還留下了感性的一筆,“ 鄧小平生前未必喝過香港的鴛鴦茶,但他卻高瞻遠矚地提出了符合香港實際的一國兩制構想。”

誠然,鴛鴦茶不是香港的惟一標誌,但楊錦麟偏偏喜歡上了他稱之為的“ 香港獨一無二的特色”。

對鴛鴦茶的偏好,落在楊錦麟筆下的香港有理性的剖析,更不乏性情中人的感性的抒懷。香港生活,轉眼間十七年了。楊錦麟已習慣於把自己當成“ 中國香港人”。在他看來,香港是他生命歷程中的又一次挑戰,他酷愛這種轉換。雖然,他至今還是香港“ 負資產”一族。

楊錦麟迄今五十多年的人生,有過幾次重大變故和選擇。早年大都身不由己,被滾滾洪流裹挾而去,像上山下鄉、插隊落戶,以及後來的回城,再後來是改變命運的高考。漸漸地,他把這種種磨難、變數看成是一種生命的機緣,他堅信任何的經歷,哪怕是不期而遇都不會白費,在每一次的轉變中,他努力地把握著先機,不放過轉敗為勝的任何機會。在香港,經歷了從名牌大學的講師、研究員,到不名一文的從零開始,失而復得,楊錦麟苦苦相守,砥礪以行,最終他如願以償,更加接近成功了。

生活在香港,關注、點評香港社會,盡言責的使命,楊錦麟視之為理所當然。作為一名學者、媒體人,他長時間地關注著香港迴歸這一歷史性命題,從香港的角度,他為祖國大陸因改革開放所獲得跨越式進步和突飛猛進的發展而由衷欣喜。他在專欄中這樣表述,多數人接受香港平穩過渡順利迴歸的現實,對祖國的認同和一國兩制的接受程度超過預期。

對於香港不時泛起的政治風波和政治鬧劇,他的書生之見同樣顯示出深刻的批判力量。“ 大陸社會已經確定和規範了逐步走向政治文明的方向,理性的談論和理性面對不同意見的社會氛圍已大體形成,構成令人稱道的文明框架,但香港的批判遺風,反而仍給人一種歷史時光倒流的錯覺。”

香港島的維多利亞公園,楊錦麟稱之為“ 到處擠滿了人和水泥建築的海島上,難得一見的城市綠地”。維園見證了香港的歷史,也見證了香港的政治。每週,維園都有一個政府出資、主持的《城市論壇》,邀請若干嘉賓對市民關注的某個問題暢所欲言,圍觀者也可觀點互動。對其由來,有說是當年港英當局鼓勵市民發表意見,從英倫搬來的“ 德政”。由於這個類似倫敦海德公園的自由講壇,週日的維園多了幾分人氣,“ 維園阿伯”也應運而生,他們言詞激烈衝動,動輒慷慨激昂,對不同意見者當面斥責。這個論壇香港迴歸以後依然保留著,十多年來風雨無阻,維園阿伯們也是鬥志彌堅。在楊錦麟看來,維園阿伯已儼然成為了香港政治的一個圖騰、一道風景,職業阿伯們的言辭雖難登大雅之堂,卻是不可或缺。“ 如若沒有了他們的熱情參與,持續多年的維多利亞公園《城市論壇》,頃刻便索然無味。”

六、那天的心情格外地好

沒有“ 觸電”之前,楊錦麟的香港生活還是會有片刻閒適的。週末,閤家外出逛逛,喝茶、購物、會會親友也是許多香港家庭休閒消遣的內容,楊錦麟一家也不例外。女兒那時還沒有遠去美國讀書,天倫之樂對舒緩楊錦麟緊張的神經的確很奏效。

香港的週末,不僅有維園《城市論壇》、“ 維園阿伯”,有中環皇后像廣場菲傭放假聚會的人頭湧動,還有一道流動的風景——“ 賣旗”。無論是港島還是九龍,每逢週末,在一些主要街道,巴士、地鐵站出口,都會有各種慈善團體的義工在向過路的行人籌款,對捐過錢的人,義工會貼一個小標誌,這就是港人俗稱的“ 賣旗”。

像愛極了香港的鴛鴦茶一樣,楊錦麟也對香港的這道景緻發出由衷的讚歎,並衍生開來,對香港的慈善團體和慈善事業,在自己的專欄裡重重地記上了一筆。

“ 斌仔成了最近香港新聞的焦點。”楊錦麟說的斌仔,在一場意外之後,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