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癱的殘障人士。他在病床上苦苦掙扎了十年,去年5月間終於決定向政府申請“ 安樂死”。訊息傳出,香港社會轟動,媒體爭相報道。斌仔還驚動了戰勝死神的鳳凰女主播劉海若,驚動了因騎馬發生意外、導致骨髓損傷而癱瘓的美國“ 超人”著名演員克里斯托弗·利瓦伊,各界紛紛獻出的關愛,感動了斌仔,也感動了香港社會。
。 想看書來
新移民……香港的視角(一)(5)
誠如楊錦麟所言,斌仔的故事,其實只是香港社會一個小小的縮影。有人說,香港是世界華人社會中貧富差距最為懸殊的城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這裡並不是一種意境,而是殘酷的現實。愛心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並不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也不是逢年過節才出現的禮物。楊錦麟的結論是,愛心並非俯拾即是,但在香港社會卻是無所不在。包括內地的天災人禍,都不乏來自香港慈善機構的捐贈。
慈善機構、團體,慈善事業,在香港歷史悠久,慈善團體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籌募善款的各種活動、晚會,億萬富翁、升斗小民,紛紛慷慨解囊,“ 多多益善,少少無拘”是這類活動中聽到的最多的話。這樣的無需攤派、強求,表達的是一個心意,至少是心理上的一種慰藉和舒緩,是下意識的,更是自覺的。對此,楊錦麟的嘉許也是發自內心的。
每逢週末,楊錦麟和太太、女兒一家人外出,總會特備上一些零鈔,希望也能聊表心意。又是一個週末,楊錦麟和太太外出,在地鐵站前,遇到“ 賣旗”的小女孩,發現身上沒有硬幣,無奈之下,只能向女孩抱歉地笑笑。女孩也報以微笑表示理解。這讓夫婦倆人深感不安。走出去沒幾步,倆人幾乎是不約而同地折回,各掏出一張二十元的紙幣,執意放入賣旗女孩的募捐箱。楊錦麟說,雖然此舉超出了慣例和常規,但他和太太那天的心情特別地好……“ 奉獻愛心,力所能及,感覺真好”。
多維度多向度……香港的視角(二)(1)
一、臺灣問題研究的民間立場
熟悉楊錦麟的人,看過他散見報端有關臺灣問題的專欄,聽他在電視裡“ 天天兩岸行”點評,都會驚訝於他對臺灣歷史現實、政治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甚至民風鄉俚,瞭然於胸的爛熟。
幹一行、鑽研一行、做好一行,這是楊錦麟做事的風格之一。臺灣問題研究是他早年的課題,也是興趣所在。到香港後,疲於為生計奔忙,沒有條件繼續學院式的鑽研,這讓楊錦麟多少有些遺憾,但他作為一個民間觀察者,他並沒有放棄思考、研判的責任。
很長時期以來,臺灣在大陸人心目中只是一個朦朧而空洞的概念。孩提時代的人云亦云,教學課本里的水深火熱,缺乏求真務實精神的主觀臆斷等等,對於一名研究者,這些都是首先要廓清和修正的。楊錦麟最初踏入這一領域,其主觀臆想與現實的臺灣也是相當脫節的。
這種概念的糾偏和更新,只能透過他後來多次的親歷、親身體驗現實的臺灣而獲得。
第一次踏足臺灣,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
行程安排是禮儀性的。那次,楊錦麟和幾位香港媒體同行一起,被當作貴客下榻臺北五星級的來來大飯店,接待方是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楊錦麟臺灣之行的第一印象,不是故宮博物院琳琅滿目的珍奇國寶,也非猶如中國地圖般臺北的街道名稱,以及大街小巷流動的鄉土與現代、東西華洋的大混雜。臺北中正紀念堂的所有陳設乃至展廳氛圍,居然和北京毛澤東紀念堂出奇地相似,這讓他歎為觀止。這種中國特色,並沒有因為海峽兩岸的政治分隔而嘎然終止,它的延續和承接是那麼的一致。
…………
其後,楊錦麟的若干次臺灣之行,多半與九十年代後期臺灣政治選舉有關。臺灣的政治生命在這些接踵而至的選舉預備期、正式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蛻變。包括2000年臺灣所謂的“ 大選”、政黨輪替,以及後來充滿戲劇性的、弔詭的###不光彩的連任在內,幾乎所有臺灣的重大選舉活動,以及重要的政治會議,甚至突發的災情等等,楊錦麟都有緣就近進行了實地觀察並現場見證。從臺南到臺北,從城市到鄉村。這使他對臺灣有了一個全面而接近透徹的瞭解,這對他的深入系統的研究,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敵意和對立有著抹不去的歷史的陳陳相因,而堅冰也在逐漸地消融,共識開始在某些領域顯出端倪。
臺灣和大陸分隔了半個多世紀,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承續根植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