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以民間觀察者、“ 在野”的立場,多年的研究積累,楊錦麟對臺灣現狀的研判,總是在看似不經意間,為人們多開了一扇窗戶,平添了一個新的視角,一個多向的維度。不一定各方面一致認同,卻願意有所承擔,並視之為應有之義,這正是楊錦麟的貢獻,也是他的《信報》“ 臺灣透視”專欄十多年來長盛不衰,頗受海內外朝野各界人士關注的緣由之一。

二、《邁向兩岸談判》,《信報》十三年堅守,同一專欄最長氣作者

自從1987年兩岸開始民間互訪以來,楊錦麟冠以陳子帛的筆名,先後撰寫了超過一百萬字的評論分析,發表在內地、香港、臺灣的一些報紙雜誌,1998年,香港一家出版機構精挑細選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篇章,編輯出版厚厚一大本楊錦麟政論文集,取名《邁向兩岸談判》。這也算是楊錦麟居港生活整整十年,筆耕夜書亦十年,對自己的一個交代、一個慰藉。

收入書中的文章,絕大部分是以香港可以接觸到的觀點、傳媒與資料為範疇,言論與分析通常是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內成稿,在一定程度上取的是香港的視角,可謂是新鮮熱辣的“ 香港製造”。對此,香港的一些資深評論人士給予較高的評價,認為其“ 觀察敏銳,分析持平,尤能夠從許多角度作同情地瞭解,有見地,有文采”,“ 不失為了解兩岸關係一本極有價值的書”。

對於業內的高度評價,楊錦麟謙稱是受惠於香港的輿論環境,尤其是《信報》所提供的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空間,以及一班文友的慧眼勵志。《信報》的創始人、老闆林行止信奉,翔實正確的新聞是歷史的草稿。他在新聞評論的“ 意見反映”、“ 真相的鑽研”以外,還特別強調“ 獨立的新聞人格”這一重要元素。而這也是作者之一的楊錦麟,在自己的專欄中一直恪守和堅持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多維度多向度……香港的視角(二)(2)

《邁向兩岸談判》中的許多篇章,最先發表往往在《信報》的“ 臺灣透視”專欄中。陳子帛也即楊錦麟以一個民間知識分子的立場,“ 在野”觀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臺海風雲變幻,分析解讀臺海兩岸政策互動得失,透視兩岸關係歷史發展脈絡,冷眼旁觀兩岸會談政治角力。因而,他的透視記錄雖然悉數為“ 一孔之見”,卻因此顯現出卓爾不群的務實探索精神的可貴。

有評論說,在香港政論界,有心做點學問的,還真是不多,陳子帛兄算是異數,其研究兩岸關係的文章,或資料珍貴,或分析獨到,或觀點鮮明,一發而不可停。評論還說,陳子帛論述兩岸關係的文章,從民間知識分子的角度出發,提供讀者更多思考的空間,刺激兩岸決策者開拓新的思路。

同時,在香港的學人看來,楊錦麟還具有一些未必人人盡有的優勢。畢竟師出有門,作為一名學者,多年訓練養成的功力,使得楊錦麟落筆之處不經意地自然顯現出來,其文字的準確、細膩、生動,又是少有人可以望其項背,作品中的敏銳、判斷力、想象力更是如見其人。

世界歷史上,鮮有一個民族的整合和分離,是透過和平方式而達致的。或許,自1949年以來,1987年之後,海峽兩岸正在從事一種前所未有的嘗試。邁向兩岸談判,是世紀之交臺海關係互動避無可避的必經之路。楊錦麟結集出書的目的就在於,希望由此促進世人對兩岸關係問題的重視,引發關注的興趣。

《邁向兩岸談判》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但其觀點的鮮明、原則立場的堅定、視野的開闊、思想的活躍、學術態度的嚴謹、筆鋒的銳利等等,對人們面對當下的臺海關係,把握臺灣日見覆雜、變數極多的政治動向,依然不乏洞見和卓識。

於今,楊錦麟在香港著名的財經報章《信報》開設的“ 臺灣透視”專欄,也已隨楊錦麟一同邁進了二十一世紀,他仍然在觀察、解讀,卓爾不群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2003年,《信報》低調地慶賀了自己三十歲的生日。雖然;老闆林行止不願張揚,但業界和讀者還是用各自的方式,表達了他們對香港這個惟一堅守著精英路線的財經媒體的敬意。期間,有心者為這張報紙做過一個小結,於不經意間發現,有一位作者包辦報紙的一個固定專欄,時間長達十三年,未必堪稱之最,但對於這項紀錄,楊錦麟倍加珍惜。“ 並不是所有大陸移居香港的讀書人,都有這樣的機緣”,香港社會接納了楊錦麟,被接納的過程充滿著堅韌和艱辛。

三、加盟香港商報

“ 公正持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