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部分

既棄,開原逼塞不可居,不得不將韓王朱松改封平涼 。再加上東勝諸衛遷於內地,開平遷於獨石,北邊第一道防線完全崩潰,只有靠近北京的第二道防線可守。自是〃諸夷列我險阻,闖我門庭,要我官員,殘我吏民〃, 〃畿輔之間騷然多事矣〃 。永樂以後的邊患,不少與兀良哈有關,加之國都遷於北京,其威脅益顯嚴重。後人對此批評甚多!

正統己巳,嘉靖庚戌,諸敵犯內,皆從此(指大寧)至,則(兀良哈)陽順陰逆,亦臥榻鼾睡故也。

泰寧、福餘常與東虜合,而朵顏常與西虜合。弱則乞賞,強則要挾。少則鼠竊狗偷,眾則稱兵入犯。或聯姻於西虜而藉其勢,或鄉導於東虜而假其聲……使我薊邊疲於奔命,此賊寔為之耳。

明朝許多有識之士,看到這種局面潛伏著更大的危險,有練兵振武之謀,有恢復大寧之議。大學士丘浚指出:〃京師東北藩離單薄之甚,異時卒有外患,未必不出於此。〃 明末東北邊警頻仍,完全證明了丘浚的這一預見。

此外,在內遷遼王的同時,朱棣又將谷王從宣府、遼王從廣寧內遷。塞王內遷,固然解除了諸王對皇位可能構成的威脅,但也大大削弱了北邊的防衛力量。這樣,就形成了國都靠近前線,天子坐鎮守邊的局面。儘管朱棣雄心勃勃,長驅遠駕,揚威塞外,但留給後世的卻是北部邊防退縮的格局。

朱棣的措置失當留於後世,極大地影響了明朝政權的穩固。明末清初,不少人追究明朝滅亡的責任,都不免要歸罪於朱棣。傅維鱗說:〃太宗定鼎幽燕,居外馭內,南面以臨海宇。獨迫在邊陲,則守禦為艱。然而大寧之內徙三衛之外向,獨石之孤懸,東勝之淪沒,撫今追昔,寧無嘆慨!而況於數千裡嚴疆,一旦波沉陸海,則明季邊臣之偷玩,有不忍言者。而跡其始境,寧不罪有所歸哉!〃 讓朱棣承擔一定罪責是不冤枉的。

十一、遷都北京……一個天下共主的偉業

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將金陵改為應天府,稱南京,以開封為北京。他把自己的老家臨濠定為中都,後改稱鳳陽府。但鳳陽並不適於做首都,中都城大規模的營建工程被迫停止。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將南京改為京師,但並不想把南京作為永久都城。他已經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希望能選擇一個有利於明朝長治久安的地方作為都城。在歷史上,建都其地而享祚長久的一是河洛地區的開封、洛陽,一是關中地區的長安、咸陽。朱元璋有意將首都定於關中,理由是其地〃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於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派太子朱標巡撫陝西,考察山川形勝,為遷都做準備。但是,太子考察回還就一病不起,而這時朱元璋已經年老,再無力推動遷都的大事。遷都的事也就擱置了。

朱棣即位,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就把北平改稱順天府,建為北京,稱做行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又改北京為京師,正式遷都北京。早在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就下令營建北京宮殿,並開始從全國各地徵集物料。 永樂十五年(1417年)北京宮殿正式開始營建,經過三年半的時間,永樂十八年(1421年)十二月建成。整個京城的建築包括城牆、城門,皇城、紫禁城、宮殿和壇廟。其設計精巧,宏偉壯麗,令人歎為觀止。北京城的宮殿壇廟,其規模、型制被清朝所沿襲,一直儲存至今,是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中的瑰寶,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永樂遷都北京,是明朝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自遷都之日起,政治家、史學家便對其利弊爭論不休,數百年後而不已。一些明朝人認為,北京地理上有許多優越之處,他們將北京與長安、洛陽、汴梁相比較,認為北京形勢最優。他們說:

天地間之形勢,大抵無如燕京,其次則關中,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然視汴猶為上游焉,若金陵則僻在東南,不足控馭西北,非勝地也。

至於其優越之處,無非是:

滄海遶其東,太行峙其西,後枕居庸,前襟河濟,饒谷馬魚鹽果窳之利。順天為皇居,東南轉漕,秦晉入衛,形勝甲天下。

然而,另一些人也常常批評永樂遷都北京,他們對北京的地位十分擔心。大學士丘浚說:

居庸者,則吾之背也,紫荊則吾之吭也。

都燕者切近北狄,則又將恐其反扼我之吭而拊我之背焉,所以防蔽之者,尤當深加之意。

陳建說:

幽燕形勝,自昔稱雄,然距邊塞不二百里,無藩籬之固,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