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竽�怯捎誥改訊�牌�! �
不管怎樣,朱棣無法逃脫丟棄大寧的責任。
朱棣以塞王起家,對擁兵守塞的諸王的力量有深刻的認識,因而對之十分戒備。除燕王外,塞上之王以寧王朱權的勢力最大。同燕王一樣,寧王也有爭奪皇位的野心。朱棣做了皇帝,寧王就成了最危險的人物。寧王要求徙封內地,正中朱棣下懷。但寧王請蘇州、錢塘皆不獲準,終於徙封南昌。《太宗實錄》載:
永樂元年二月己未,以大寧兵革之後,民物凋耗,改封寧王府於南昌。
三月壬午,改北平行都指揮使司為大寧都指揮使司,隸後軍都督府,設保定左、右、中、前、後五衛,隸大寧都司,調營所左屯衛於順義,右屯衛於薊州,中屯衛於平峪,前屯衛於香河,後屯衛於三河。設左、右、中、前、後五所,仍隸大寧都司。
如果不是有意放棄大寧,在內徙寧王之後完全可以保留原大寧都司衛所以戍守之,大寧都司遷於北京城南之保定,其衛所亦散置於北京周圍而於原大寧之地卻完全不設防,顯然是故意放棄大寧。與內徙寧王棄守大寧的同時,朱棣對兀良哈三衛則恩寵有加:
永樂元年五月乙未,敕兀良哈三衛官軍(按:三衛既已歸附,且從戰有功,故稱官軍),人等曰:朕嗣位之初,已嘗詔喻爾眾,……但有來朝者,悉授以官,俾仍居本地,歲時貢獻,經商貿易,一從所便。前阿哥歹、那海帖木兒、納哈出來寇廣寧,守臣擒送至京。朕矜其遠人,且各有父母妻子之思,曲宥其死,就令尚都等送還並諭爾知之。
不僅授官互市,而且為寇者亦曲宥之。固然,朱棣懷柔遠人的政策是一貫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明知兀良哈之不可靠,卻還要從大寧撤防呢?朱棣第三次北征,以兀良哈〃黨逆〃,曾回師擊之,為什麼不因而恢復在大寧的防禦設定呢?和田氏說:朱棣〃出師未捷而崩於榆木川,重置大寧之志未得酬現〃。我想,以朱棣〃五出漠北,三犁虜庭〃之威,以南征交阯、遠出外洋之盛,是完全有能力恢復大寧的,不必臨死再為之嗟嘆。他可以遠出漠北,邊防線大大向北推移,因此用不著在大寧再設防,大概可以說朱棣就根本沒有〃重置大寧之志〃!
進而放眼看去,無論是明人陳仁錫等,還是日本人和田清氏,都忽略了一個前提,即朱棣是以普天下之主自居的。他自認為四海一家,無分內外,兀良哈與任何異族異類一樣都是他的臣民,對於那些殊方遠夷朱棣尚可不分彼此,厚往薄來,對於有功靖難的兀良哈格外眷顧就十分自然了。朱棣自己並不認為是放棄了大寧,因而也便無須有〃重置大寧之志〃。問題在於,朱棣的這一四海一家的宏偉構想,在國力強盛、君主有為之時尚可維持一定局面,而一旦國力削弱,主暗臣庸,非只〃天下一家〃不可能實現,就連近在咫尺的邊陲之地也難於控制了。歷史事實已經證明朱棣好大喜功,大而無當反不及朱元璋的穩紮穩打來得可靠。
在蒙古地區脫離中原政權的控制時期,大寧是明朝邊防的戰略要地。顧炎武說:〃大寧居遵化之北一百里,沿山海以逮獨石,一牆之外皆其地。獨石、山海離京師皆七百里,與大寧正相等。國初建谷、寧、遼三王,與代朔若運雉,以屏藩東北,其為計深矣!〃 其時,大寧與宣府、遼東並列為第一道防線,朱元璋又命徐達西自古北,東至山海修關隘一道,為第二道防線。因此,控制大寧,對於制馭兀良哈、女真,遏止韃靼東進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經營大寧,朱元璋曾花費一番苦心。洪武二十年,為了對付納哈出,朱元璋下令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國四城,並駐兵防守,隨之,設大寧都指揮使司及大寧中、左、右三衛,並以木榆、會州、新城等衛隸之。 洪武二十四年,寧王就藩大寧,又增置衛所十餘處。朱元璋甚至在大寧衛設立儒學,教授武官子弟,設教授訓導,〃仍選識達達字者教習達達書〃 ,並〃頒經書,以廣文教〃 。這些,在朱棣下令拔大寧於保定後,全被取消了,大寧〃遂為空城〃 。朱元璋的心血,被朱棣做皇帝的野心和大而無當的規劃淹沒了。
第114節:天下一統(24)
兀良哈三衛設於洪武二十二年,而〃久之皆叛去〃 。靖難之役後,朱棣雖加意攏絡,〃欲使受國恩,永為外藩,共享太平之盛〃 。但兀良哈三衛〃當成祖之世已煩駕馭〃 ,不時剽掠邊地屯堡,甚至與本雅失裡合謀寇邊 。因此,放大寧雖貽患後世,但永樂年間就已顯出禍端。
大寧之棄,使遼東到宣府的防禦線被切斷了。而且,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