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多見脹痛,痛無定處,或攻竄兩脅,疼痛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血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續疼痛,入夜加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或兼見嘔血、便血。

各證往往互相兼雜和動態轉化,如虛實兼夾、寒熱錯雜、氣血同病等,必須根據臨床表現全面進行分析,綜合診斷。

二、治療原則

胃痛的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大法,旨在疏通氣機,通而痛止,即所謂的“通則不痛”。然在使用理氣和胃之法時,還必須根據不同證候,採取相應治法。如實證者,應區別寒凝、氣滯、胃熱、血瘀,分別給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鬱、清洩肝胃、通絡化瘀治法;虛證者當辨虛寒與陰虛,分別治予溫胃健中或滋陰養胃。

要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和運用“通”法,絕不能侷限於狹義的“通”之一法。如屬於胃寒者,散寒即所以通;屬於食停者,消食即所以通;屬於肝氣犯胃者,理氣即所以通;屬於肝胃鬱熱者,洩熱即所以通;屬於溼熱中阻者,清化溼熱即所以通;屬於瘀阻胃絡者,化瘀即所以通;屬於陰虛者,益胃養陰即所以通;屬於脾胃虛寒者,溫胃健中即所以通。只有結合具體病機,採取相應治法,使之絲絲人扣,才符合“通法”之本意。

三、證治分類

1。寒邪客胃證症狀: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熱飲,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脈弦緊。

證機概要:寒凝胃脘,暴遏陽氣,氣機鬱滯。

治法: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溫胃散寒,理氣止痛,適用於暴作、喜熱惡寒的胃痛之證。

常用藥:高良薑、吳茱萸溫胃散寒;香附、陳皮、木香行氣止痛。

若病情較輕,可服生薑湯,結合區域性熱熨即可緩解。若寒邪較著,加蓽茇、川椒、肉桂、厚朴等,以助散寒理氣止痛;如兼見惡寒、頭痛等風寒表證者,可加蘇葉、桂枝、防風等以疏散風寒;若因過食生冷而夾有宿食停滯,兼見胸脘痞悶,噯氣或嘔吐者,可加神曲、雞內金、萊菔子、半夏等,或加服保和丸以消食導滯,降逆止嘔。若寒邪鬱久化熱,寒熱錯雜,可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並調。

2。飲食傷胃證

症狀: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後稍舒,有暴飲暴食病史,舌苔厚膩,脈滑。

證機概要:飲食積滯,壅阻胃氣。

治法:消食導滯,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減。本方消食導滯,適用於飲食停滯,胃痛脹滿,噯腐吐食的胃痛證。

常用藥: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導滯;茯苓、半夏、陳皮和胃化溼;連翹散結清熱。

若脘腹脹甚者,可加枳實、砂仁、檳榔等以行氣消滯;若食積化熱,噯腐酸臭者,加黃連、梔子以清熱;若胃脘脹痛而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氣湯或改用枳實導滯丸以通腑行氣;胃痛急劇而拒按,伴見苔黃燥,便秘者,為食積化熱成燥,則合用大承氣湯以洩熱解燥,通腑蕩積。

3。肝氣犯胃證

症狀:胃脘脹痛,或攻撐竄動,牽引背脅,遇怫鬱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舒,胸悶嘆息,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證機概要: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本方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用於治療胃痛脹悶、攻撐連脅之證。

常用藥:柴胡、川芎、香附、陳皮散鬱和中;白芍、甘草緩急止痛;枳殼、佛手、綠萼梅理氣解鬱而不傷陰。

若疼痛較著者,可加用金鈴子散、青木香、鬱金等,以增加理氣止痛之效;若噯氣頻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炙烏賊骨、川貝母、煅瓦楞子等和胃制酸。若痛勢急迫,嘈雜吐酸,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乃肝胃鬱熱證,改用化肝煎或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洩熱和胃。鬱熱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黃、地榆、白及粉等以涼血止血。若病情反覆久延,脾氣亦傷,胃痛而脹,飲食不佳,神疲乏力,屬肝鬱脾虛證,宜疏肝健脾,理氣和胃,用逍遙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鬱金等。

4。溼熱中阻證

症狀:胃脘灼痛,吐酸嘈雜,脘痞腹脹,納呆噁心,口渴不欲飲水,小便黃,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