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2部分

之處,自此縱情山水,不再以丹術為念。明末亂世,也斷了一般士人的功名進取之途,孫祖家道殷富,所以於功名利祿處看得很淡,平時常以富貴閒人自居。

但國祚將終,所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清軍攻陷南京,終於打破了他做一名富貴閒人的迷夢。母親孫陶氏被清兵虐殺,其慘景是他親眼所見,若不是圍觀人群中有一年邁老者阻攔,只怕他早已衝上前去和兇兵們廝拼,枉送了自己性命。

那年邁老者年歲極大,自稱已百歲有餘,年輕時雲遊四方,曾與茅山宗結緣。精於鎮魂滅煞、魂魄轉換之道。孫祖見那老者雖然老邁,但風骨凜然,頗具俠義心腸,便跪地大哭,請求老者傳授異術,那老者慨然應允,兩人遂以師徒相稱。

授藝月餘,孫祖欲為母報仇,師徒二人攜手潛入清軍營帳,也不知二人施用了什麼計策,竟在一夜間把數千名清兵誘殺於棲霞山中,這些兵丁俱是兇殘暴虐之輩,無一不是吃過人屍的清兵,大凡吃過人屍,眼瞳中必有紅色筋脈貫通,孫祖師徒依據這一特佂分出數千兇兵,盡數殺戮於棲霞山溝壑之間。

那老者見孫祖得報大仇,不顧孫祖的苦苦挽留,飄然而去,孫祖返家後重閱丹經,忽然間大徹大悟,他本是極聰慧之人,家傳丹經早已研修到精緻細微之處,再得老者傳授鎮魂滅煞、魂魄合練之道,頓時融會貫通,“集天人合一之靈力,合丹鼎符籙之精要”,創造出一套茅山宗獨有的以魂魄煉丹的外丹理論來。

昔日魏伯陽作《參同契》,號稱丹經之鼻祖。諸真之命脈,是外丹術的扛鼎之作。《參同契》有“奼女黃芽”之說,“河上奼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鬼隱龍匿,莫知所存,將欲制之,黃芽為根。”

對這段描述,由於《參同契》本身語言晦澀,各方的解讀也存在很多歧義,有些外丹家以金石丹砂的實踐妙用進行解釋,認為“奼女”是水銀的代名,它受熱容易揮發,不留殘渣,也難見蒸汽,所以說“莫知所存”“靈而最神”,黃芽則認為是硫磺,也有人認為是黃丹,因為這兩種東西都能夠順利和水銀進行化學反應,生成性質穩定的化合物,也即是說。奼女被黃芽制服,修成能夠“鬼隱龍匿”的靈丹妙藥,吃了可以了道成仙。

只可惜金石丹砂的外丹術已被實踐證明不但無益,而且有害,明清時期,外丹術迴光返照,皇帝、百官等人或為成仙、或為縱慾,大力提倡煉製外丹,這些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貪圖一勞永逸,結果重蹈前轍。中毒身亡者無數。孫祖徹悟後再讀《參同契》,拋棄了腐朽荒誕的金石丹砂,他結合流行於世的內丹術法,對外丹煉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他認為“奼女”是人的精神意念,飄忽不定,而黃芽則是人的魂魄,控制人體的肉身和精神,內丹、符籙派講求魂魄合練,取的也是這番道理,只不過他們以自身修煉為主,過程太過艱苦漫長,何況還有墮入魔道之憂,怎及得茅山丹宗懂得外藥為用,以魂魄煉丹,服後可以一蹴而就,省掉了多少修煉功夫?

孫祖悟道後,立刻想起山中現有的丹材…數千清兵屍首,他趕往棲霞山,在山谷中尋覓到一處絕佳的養屍地洞,他把這些屍體盡數葬於養屍地,為防止屍體腐爛,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醃漬屍體,保持了屍身不腐,又以符籙派的鎮魂鎖魂符法,鎮壓住了這些屍體的魂魄。

他重建茅山丹宗,召集數十名健兒在養屍地塗鼎煉丹,鼎煉魂魄,爐燒屍身,正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只是因為鍛鍊的兇兵們的屍身,大家做起來毫無顧忌。道家丹鼎,合乎陰陽五行。以火為日,以水為月,水火輪番運轉,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百年的造化,“一鼎可藏龍與虎,方知宇宙在其中”,百般鍛鍊,自然能生成長生不死的仙丹,孫祖認為透過丹鼎鍛鍊魂魄,可以收到與內丹魂魄合練一樣的效果,走出一條真正的外丹之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孫祖本以為魂魄煉丹定然可行,想不到開鼎後卻是大失所望,丹鼎內並沒能像他想象的那樣結出大丹,只是在丹鼎的頂部生成了一種雲霧狀的氣體,底部則是極薄的一層黑墨狀的粉末。他以後再經多次試驗,始終一無所得,最後只得宣告煉丹失敗。

雲霧狀氣體無法採集,孫祖只好採集了一些黑墨結成丹藥,他回到當塗家中,秘藏丹藥,始終不敢服用。後來家道敗落,他投奔秣陵舅父家中,以行醫為生,一直默默無聞,直到他無意中以丹藥救治一名癲癇病人,居然一治而愈,從此聲名大噪,一時求醫者無數,他自居孫思邈後人,把所煉的丹藥偽託作祖傳的“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