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之根,故稱先天之本。腎的藏精功能減退,不僅可因精關不固而致遺精、早洩,還可由於精氣不足、命門火衰而影響機體的生殖能力,導致陽痿、不育。
腎主水液,在調節人體水液平衡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若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失司,可導致水液的運化障礙,出現水腫;腎與膀胱相表裡,若腎與膀胱的氣化失司,水道不利,可出現淋證、癃閉、尿濁。此外,水腫、淋證、癃閉等病證日久不愈,可致脾腎衰憊,氣化不利,濁毒壅塞,形成關格。
根據腎的生理功能和病機變化特點,可將水腫、癃閉、關格、淋證、尿濁、陽痿、遺精、早洩等歸屬於腎系病證。
腎與其他臟腑的關係非常密切。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可致眩暈;腎水不足,陰不濟陽,虛火上越,心腎不交,可致心悸、不寐;腎不納氣,氣不歸原,可致哮喘;腎陽虛衰,火不暖土,可致五更洩瀉;腎精虧損,腦髓失充,可致健忘、痴呆。依據其病證整體相關性,分別隸屬於各個臟腑系統。此外,其他臟腑病證遷延不愈,久必及腎,亦可導致腎系病證的出現。因此,臨證時應注意臟腑之間的關聯,隨證處理。
第一節水腫
水腫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氾濫肌膚,引起以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
《內經》將水腫稱為“水”。對其症狀,《靈樞·水脹》日:“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並根據症狀不同分為風水、石水、湧水。對其病因病機,《素問…水熱穴論》指出:“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面板,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為跗腫。”“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指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對其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了“平治於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的治療原則。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將水腫稱為“水氣病”,並以表裡上下為綱將水腫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型,根據五臟發病的機制及證候不同將水腫分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並提出了“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的治療原則。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水腫》則首次提出了水腫需忌鹽的觀點。宋·嚴用和《嚴氏濟生方·水腫門》提出了“瘡毒內歸”的病因理論,並將水腫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為水腫病的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明·張景嶽發展了《內經》理論,進一步闡明水腫的病機,其在《景嶽全書·腫脹》提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明·楊仁齋在《仁齋直指方·虛腫方論》創用活血利水法治療瘀血水腫。清·唐容川在《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中提出“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病機理論,為臨床採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水腫提供了依據。
在西醫學中,水腫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或體徵,包括腎性水腫、心性水腫、肝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功能性水腫、內分泌失調引起的水腫等。本節討論的水腫以“腎陛水腫”為主,包括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繼發性腎小球疾病等。其他水腫的辨治,如“肝性水腫”一般參照“鼓脹”一節進行論治,而“心性水腫”一般多參照“心悸”、“喘證”等章節進行論治。
【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有風邪、瘡毒、水溼之邪外襲,飲食不節,稟賦不足,久病勞倦;發病機理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水液代謝障礙,瀦留體內,氾濫肌膚。
一、病因
1。風邪襲表
風為六淫之首,風邪傷人,易夾寒夾熱,侵襲人體。或由口鼻入侵,壅結咽喉,內蘊於肺,或由皮毛肌腠而犯肺導致水腫。明·張景嶽《景嶽全書·腫脹》雲:“凡外感毒風,邪留肌膚,則亦能忽然浮腫。”
2。瘡毒內犯
癰疽瘡瘍、丹毒未能及時清解消散,內歸脾肺,形成本病。如宋·嚴用和《嚴氏濟生方·水腫門》雲:“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即明確指出瘡毒可導致水腫。
3。外感水溼
久居溼地,冒雨涉水,水溼內侵,困遏脾陽,土不制水,或既感水溼,又受風邪,更易形成水腫。正如清…吳謙《醫宗金鑑·水氣病脈證》日:“皮水,外無表證,內